焦俊/画
本报记者 夏海微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包不同”——大年初八,新年的鞭炮声已在耳边渐行渐远,在这个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你又派发出去多少红包?
小董伸出五个手指:超过5000元,新领的年终奖还不够花!
小董刚参加工作满一年,今年过年回趟老家,不仅把这一年辛辛苦苦攒下的1万多元积蓄全花光了,更令他郁闷的是,这红包实在是“收”不住,姐姐、堂哥、舅舅、姑妈……各路亲戚的孩子,都要送红包,送少了还不行,没个六百、一千的,别想送出门!
“我参加工作之前,收到的最后一个红包,金额也没有超过500元的。
你说,这红包含金量再一年年这么高上去的话,我还怎么送得起呢?”小董一脸的困惑。
红包含金量“节节攀升”
调查发现,有近50%的受访学生收到5000元以上的红包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过春节,在红纸包里装上钞票,派发给未成年的晚辈,是希望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然而近几年来,和老百姓手头日渐宽裕成正比的,是红包里含金量的节节攀升,与此相应的是,里面的“年滋味”也越来越变了个样。早些年的10元、20元,早已送不出手,在一个红包内包上数百上千元,却已成司空见惯的平常事。
“说现在发红包越来越‘重手’,真是一点也不为过。”今年退休在家的朱大妈还记得,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亲戚朋友间相互给孩子发红包,也就10元、20元左右,包个50元钱,已经算很客气了。现在女儿读大四,亲戚朋友间互赠的红包,金额已经上涨了近10倍,数目少一点的,也要600、700元钱。
记者对杭州20名学生进行了一个小型调查,结果发现,今年过年,有近50%的受访学生收到5000元以上的红包,更有少数学生,收到的红包含金量超过万元。
红包带来“过年压力”
为了躲避“财政危机”,不少人选择逃跑,或者干脆不回家
“年过完了,我的年终奖也‘包完’了。”和董先生一样,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感受到了由红包带来的“过年压力”。在一些网站的论坛上,春节红包的话题热得烫手,不少网友异口同声地感叹:过年发红包实在“遭不住”。
为了躲避“财政危机”,大年初三,朱女士就从台州老家返回了杭州,还有一些未曾拜访的亲戚朋友,就以网络和短信的形式,进行拜年。朱女士坦言,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主要是为了省红包的钱。
在一家IT公司工作的陈先生,今年干脆就没有回江苏老家过年,他说虽然也很想回家看看亲朋好友,可是以自己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加上2000元的年终奖,远远不够红包开销。算计了半天,他才决定留在杭州挣加班费,过一个“忙碌而充实的春节”。
红包内可否少一些面子工程
专家提议,春节能否不送红包,而是送点书籍、CD等小礼品?
是什么“撬动”了红包的含金量?除了普遍认为与收入水平这条“船”涨了有关之外,也有不少接受采访的市民认为,主要是“面子工程”在作祟。
“红包送少了,脸上总归挂不住,反正一年也就送这么一次,能多送一点就多送一点。”这是看着红包“水涨船高”的朱大妈的看法。
一些遭遇“过年压力”的上班族,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在网上表达了“集体对春节红包进行抵制”的想法。但这一论点刚一出炉,就遭到了不少反对声,有网友就表示,以前拿了这么多年的红包,参加工作了反而就一毛不拔,岂不是要落下个“铁公鸡”的骂名?
面对左右为难的红包,到底该何去何从呢?有民俗专家指出,发红包作为民间习俗,主要是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形式更重于内容。如果只在意金钱的多少,反而违背了感受亲情友谊的初衷。
该专家特别建议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拿出自己的创意和勇气,在春节之际,除了给父母的孝顺钱之外,其余一律不送红包,而是以精心挑选的礼物,比如书籍、CD、文具等小礼品来代替,同样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