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住房制度是中国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新社发 井韦 摄
建设部的这个春节恐怕过得并不轻松。当廉租房制度被赋予了“应保尽保”的使命时,该项政策的任何微调,已经事关至少2200万低保人口的安居大计。
“应保尽保”考验地方政府
2月14日,建设部通报2006年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情况时,特别强调了“应保尽保”。
所谓“应保尽保”,即是对符合廉租房入住标准的低收入群体的“全覆盖”。
而中国目前廉租房入住的标准,便是依据所在城市最低工资和城镇低保标准综合设定。
民政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中国内地城镇低保人口总量为2200万,在原则层面上,这些人口都应是“应保”范畴。
一位建设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不少城市都存在廉租房制度不能全面覆盖所有符合标准人群的问题,个别地级市甚至只能达到60%~70%的水平。
该人士透露,“应保尽保”被提出后,地方政府在廉租房领域的考核标准将被量化。
面对上百个城市对廉租房的边缘化,建设部不得不选择“督战”的方式——除了为145个城市划定“2007年底”的时间底线之外,还首次提出了“应保尽保”的硬性要求。
记者了解到,建设部目前已经要求,166个尚未上报和承诺从土地收益中提取比例用于廉租房建设的城市,必须在5月1日之前上报,而后向社会公开承诺。
在上报并承诺提取比例之后,地方政府须向建设部提交具体的廉租房建设规划,这份规划当中必须包括该城市“应保”总量、目前覆盖总量、未来1年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建设部在下一年度进行检查时,这些将作为考核的依据。对于未能达标的城市,建设部将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并在必要时上报国务院进行处理。
“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因此住房保障体系一下子覆盖所有低收入人群的是不现实的,这需要时间。”当“应保尽保”的美好愿望面对2200万城镇低保人口的巨大数量时,就连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的权威专家也不敢过于乐观。
多方资金求解
实际上,在此前2005年的检查当中,很多未建廉租房的城市给出的理由都是资金问题,甚至有地方政府提出中央财政是否可以给予支持。“但现在这个问题已不存在,土地收益部分已经被明确作为建设廉租房的主要资金来源。按照再不建设,就是地方政府是否落实中央政策的问题。”建设部内部人士的表态异常强硬。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了解到,在土地出让金重新分配的方案确定之后,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已经要求各地方政府,明确承诺土地收益中多大比例用于廉租房开发建设。但受制于地方财政现状,大部分城市并未尽快落实。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巴曙松提出,对于廉租房建设的资金来源,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比如可以通过发行公债的方式,为地方政府弥补廉租房建设资金的缺口。
“对于住房建设公债发行的数额,必须遵循‘缺口补给式’原则,即总体考虑廉租房临时性融资缺口来确定数额,”巴曙松对记者说。另外,他向记者强调,政府在确定住房建设公债发行规模的同时,还应根据自身财政收支运营状况合理确定债务的偿还期限。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也正在试图通过“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来解决廉租房建设的资金渠道问题。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告诉记者,在此模式中,有住宅产业商会通过相关渠道,募集资金,而后在城市收购房源,而后以低租金出租用作廉租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地方城市的政府合作,地方财政只需要补贴租金之间的差价,而不用直接投入资金进行收购,这样财政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她说。记者目前掌握的情况表明,聂梅生正在与沈阳等几个东北城市政府沟通试点的可能性。而由于国企改革,这几个城市财力有限,廉租房建设一直处在困境之中。
缓压高房价?
毫无疑问,廉租房覆盖面的扩大以及经济实用房的增加供给,将在未来相当大的程度上对房价产生影响。在广州市率先在全国完成限价商品房的招标建设之后,市场预期的转变已经开始产生实际影响,广州市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7年1月平均房价已经环比下降43元/平方米,对于近5年来涨势难以扭转的房价走势而言,已经颇为难得。
“无论派生出来的现象多么纷繁复杂,房价上涨最简单、也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市场对住房的有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表示。而建设部内部的一部分官员则认为,这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来自于“分流不畅”。住房保障体系的健全,恰恰可以起到缓释房价上涨压力的作用。
目前,全国各主要大型城市的住房保障体系都已加速健全。北京市更是提出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完成“两个1000万”工程,即10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100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同时配合廉租房覆盖面的扩大,使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人群尽量在住房保障体系内解决居住问题。
据了解,这些住房有望在2007年底陆续入市,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些保障性住房分流的影响,将在2008年左右体现。届时,北京房价的刚性上涨将得到抑制。
业内如此的判断不少经验来自于香港楼市。在香港楼市随亚洲金融危机崩盘之前,实际上就有过一次回调。当时主要原因便是香港当地政府大面积开建“公屋”及其加大土地供给的总量,业界不少人士相信,香港市场的规律在内地楼市一样灵验。
“关键问题是,能够建立起真正起到分流作用的廉租房体系,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现在的工作只是在‘补缺’,所针对的人群还只是城市原住民的存量,而城市新移民还没有包括进来,所以,这种分流需求需要很长的时间。”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向记者强调,在他看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增量供给是否能立竿见影地在房价上发挥作用,还有待观察。
小提示:
廉租房,在香港又称为公屋。主要由政府承担,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价租赁的一种住房形式。
廉租住房制度,是针对住房困难的最低收入家庭实施的一种社会救助,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