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春节记忆:
“嗄拉哈、新衣服、红头绳……”
★文/李晓平
今年87岁的鲍占英老人,现居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族人,没上过学也不识字。
老人用浓重的东北口音带我们回到那些已鲜为人知的年代里。
鲍占英老人的父亲是给地主家扛活儿的长工,地主给了点“镐头儿地”(耕地与耕地之间的小块荒地),种些烟叶补贴家用。兄弟们平时都要下地去掰烟茬儿。女孩儿不光要下地干农活,平时还要做针线活儿。
过大年就意味着可以停止干那些没完没了的杂活儿。小时候过年,她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嘎拉哈”(羊的膝关节)游戏。
每到腊月,父亲都会请代字先生写一个“年置”单子(采办年货的清单)。 而其中一定会有给每个女儿的一根头绳,一盒胭粉。所以,从进入腊月起,她就悄悄地掰着指头巴望着年的来临了。至于“新衣服”,其实就是扯上二尺花布,给旧棉袄绷一条新袖口而已。
“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都会在马厩、猪圈、仓棚里点上蜡烛或者灯笼,这叫‘点灯’,尽量让自己的家亮亮堂堂。村子里家家都会在夜里12点的时候到院子外面‘接神’:先在院子当中用麦秆柴禾点起一堆篝火,家中当家的壮年男人会从外面用棉袍大衣襟儿兜一些‘土嘞咔’(土块)跑回家放在炕沿儿下面,一边跑还要一边喊‘金元宝,银元宝回来了——’”
据说,这寓意着来年好兆头,家中财源广进。
“屋外‘接神’的同时,屋里饺子就要下锅了。这三十儿的饺子还有很多讲究,第一个饺子要放个‘大钱儿’(铜钱)。谁能吃到谁有福气。饺子皮儿要比馅儿多,这样来年有衣服穿。”
吃过饺子,各家就开始相互拜年了。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磕头也有讲究,只磕一个,还不能对着人,因为当地的风俗是,给故去的人磕头才对着,磕三个。平辈的族人也要互相磕头,弟弟给哥哥、嫂子磕,妹妹给姐姐、姐夫磕。
在老人的记忆里,幼时的大年前后,村里会有许多娱乐活动。大人们玩纸牌,推牌九,掷色子。村子里还会来秧歌队,一般都是在有钱人家门口扭,唱些吉利话儿,唱好了东家就会给赏钱,而像她这样的穷人家孩子一般都会围在地主家门前凑热闹,图个免费观看。
“当然了,过年时也会有许多讲究。比如,年三十到正月里头几天不能随便洗衣服,只有初三、初六、初九可以洗,乡俗叫‘放水’,过了初九以后就可以正常洗了。整个正月里都不能打‘浆子’(浆衣服)。年三十晚上不洗脚,要不会臭酱缸。”
现如今的鲍占英老人可谓子孙满堂,曾孙子都已经5岁了。每逢过大年的时候,分散在各地工作的子孙们都会不远万里赶回老家与老人一同过节。“现在过年比当年好多了,”老人说,“而且孩子们都来到身边,我心里就踏实了。”
(责任编辑:李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