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广州日报

粤剧:现状困境与出路(组图)

梅 晓

梁郁南

梁凤莲

  主持: 刘平清

  特邀嘉宾: 广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 梁郁南

  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院长、一级导演 梅晓

  广州市作协副主席、研究员、一级作家 梁凤莲博士

  勇敢面对 急起直追

  准确把握粤剧现状,是推动粤剧发展的重要途径。粤剧现状是什么呢?那就是——“三喜”,“三忧”。

  “一喜”——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演出市场。演出的稳定,戏金的高企,使我们的演出队伍及生存状态相对稳定,无须为明天的“无米下锅”而愁眉不展,从而稳定了一支艺术队伍,留住了“人”。


  “二喜”——有一批海内外的热心人士及粤剧“发烧友”的热情支持。

  热爱粤剧的热心人士及粤剧“发烧友”,用一腔热情及雄厚的资金,支持着粤剧从业人员,某种意义上也是推动着粤剧前行。因为有这么一支热情的队伍,让我们的艺术团队找到了一份支撑,也为从业人员带来了一些向往,同时,也为这支队伍注入了生存的动力。

  “三喜”——剧团经费相对来说有保障。

  因前所述,粤剧因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较高收入的演出市场,加上热心人士及粤剧“发烧友”的慷慨解囊,再加上政府基本稳定的经费投入,所以,粤剧的生存状态与北方相比相对较好,因而没有出现北方一些剧团普遍存在的人才流失现象,粤剧艺术队伍基本稳定。

  以上就是粤剧在全国戏曲行业举步维艰的状态下得天独厚的“三喜”景况,是现在求之不得的一种生存状态,我们理应珍惜。

  说完“三喜”再说“三忧”。

  “一忧”——艺术人才发展受阻,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粤剧因为前面说到的“三喜”及其他的一些原因,渐渐失去了北方剧团那种“穷则思变”的精神状态。因缺少“穷则思变”的精神,致使行业产生了一种对艺术发展的惰性。因为“惰性”,我们出现了有“人”无“才”的现象。

  一方面,从业人员不少,艺术队伍超出“常规”的稳定,另一方面,却又是“编、导、演、音、美”的人才全面匮乏。因为没有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推波助澜,导致今日的粤剧发展走入了一种“好又好不起来,坏又坏不下去”的窘况。我们一部分艺术骨干为回避这一“窘况”,唯有用所谓的“市场”,自得其乐地规避现实问题,不敢面对与老一辈粤剧艺术家以及粤剧过去的差距,不敢坦然面对艺术上与全国的差距。即便有人勇于承认以上差距,也往往将发展受阻问题往没有编剧(剧本)上一推了之。没有编剧似乎就成了粤剧发展受阻的唯一替罪羊!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一种不自醒、不自悟,只怨责他人的“惰性”的艺术状态,这就是“一忧”。

  “二忧”——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严重滞后。

  现在因为弥漫于粤剧圈的艺术“惰性”,所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等教诲,在有些人眼里竟成了“天方夜谭”。再加上确有小部分人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粤剧现实里,因种种原因成了没有多少技艺的“霸王”,于是,引来一部分人“群起效尤”,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于脑外,纷纷寻找投机取巧、一夜成名的捷径。于是,“东施效颦”的畸形艺术发展现象竟在全行业蔓延,甚至波及到培养粤剧未来之星的摇篮“学校”之中。“吃苦”、“勤奋”、“求学”渐渐成旧日往事,争名夺利却成了家常便饭。

  “我们有市场,无须过长江”,常常挂在某些人嘴边的这句话,以及说这句话时表露的那种不屑与自傲,其实是这些人借此为搪塞,以掩饰技不如人的内心胆怯,是一面遮羞的挡箭牌。请问,长此以往何以让粤剧复兴?何以重现粤剧老一辈艺术家在全国艺坛的那种辉煌?

  眼前,我们粤剧与全国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于某种意义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种状态,使整支队伍对全国的艺术发展态势不甚了解,使我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与全国艺术发展相比处于一种不对称状态,使我们的艺术变革还处于一种“瞎子摸象”的困局中。这就是我的“二忧”。

  “三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古人云:“穷则思变”,“知耻而后勇”。可怕的是全行业正处于一种“好又好不起来,坏又坏不下去”的状态中。为此,一部分从业人员为了这可怜的生存状态,宁愿选择安于现状,而一部分有才气的艺术从业人员虽然不安心此种状态,却又不愿意与这种状态抗争。于是,知难而退,选择富裕个人的发展计划,借托广东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态势,粤剧界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发展现象。一方面,各种耗费资源,以“短平快”,以牺牲艺术从业人员宝贵时间和才气而制造出来的晚会、演唱会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很难有一种理念将全行业优秀人才汇聚起来,组成一支真正高素质的“编、导、演、音、美”团队,静下心来、甘于清贫、甘于清静、甘于寂寞、潜心琢磨艺术的发展,做一出、二出,甚至是五出、六出真正的戏。也真正坐下来,静下来勇敢地面对和思考粤剧发展出现的断层;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与全国艺术发展相比的落后;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与粤剧过去及粤剧老一辈艺术家的差距;勇敢地“知耻而后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急起直追、改变现状,这是粤剧同仁理应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借鉴电影 实现突围

  电影与戏剧,一对艺术的姐妹,在经历时代的风风雨雨后,她们的命运曾惊人地相似。然而,她们毕竟走着自己的路,虽相似却不相同。回顾中国电影十多年来走过的路,对今日的戏剧现状,具体地说,对粤剧的现状,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电影脱胎于戏剧,它的诞生,曾有人断言戏剧是“夕阳艺术”,必然走向衰亡。然而,一个新艺术样式的出现,并不是为取代某种形式而诞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会经历它的盛与衰。亡与不亡,不在于外部,而在于自身。

  十多年前,几乎无人掏钱去看一部国产电影,电影院曾全被港片和外国片占据。那是因为,那时中国电影的创作,已经远离了艺术,远离了人性,而成了政治的传声筒。观众觉醒了,他们不满说教,宁愿看虽然离自己生活很远却感到亲切的港片和西片,宁愿去笑一笑,乐一乐,去感受一下异地风情。那时,中国电影曾被中国观众遗忘。

  然而,新一代电影人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们大胆直面人生、抒写人性的勇气,使中国电影露出生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创新,张艺谋们的电影,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也不能少》、《不见不散》、《十面埋伏》、《英雄》、《天下无贼》、《可可西里》、《孔雀》、《疯狂的石头》等等,有大制作,也有小制作,用他们的才华和勇气,使中国电影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野中,与港片和西片一争高下。中国电影,在这十多年里完成了一次艰难的突围。

  粤剧,深陷危机之中。如何振兴?不少有识之士也曾作过多种探索,也取得过成绩。然而,我认为,粤剧还未能完成整体的突围,还未能以一个新的面貌面对我们的观众。粤剧,要回到大众的视野,还有很远一段路。粤剧能走多远,不在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出现,不在于人们多变的审美追求,而在于我们粤剧自身,在于我们所具有的创造力。

  粤剧有着深厚的传统,辉煌的过去足以让她抬起高贵的头。一方水土一方戏,越有民族性越具世界性。所以,粤剧必须姓“粤”,符合粤人的审美需求,这是粤剧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它的根。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戏剧几乎是唯领导是听,后来是唯专家是听,唯某项“奖”是听,虽不惜重金,却违背艺术规律,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未能真诚地把观众放在心中的戏剧,不尊重观众审美需求的戏剧,又怎能赢得观众的认同,让他们走进剧场呢?显然,不是观众抛弃了戏剧,而是戏剧抛弃了观众。如今,戏剧人的话语权似乎在渐渐丢失,艺术家成了一种摆设,戏剧艺术从一个极端又滑到另一个极端,不是艺术的“繁荣”,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伤害着戏剧本身。

  在强调创新的今天,省市剧团已无一个专职编剧,导演也后继乏人。粤剧缺乏的是自信心,缺乏的是整体创新意识。没有一个锐意创新执著追求的团队,粤剧要继承,要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粤剧的振兴,政府要扶持,外省专家可以借力,但根本的还是粤剧自己。首先粤剧人要树立自信心,顺应潮流,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力,更要在剧团领导中纠正“不养”编剧的“怪论”,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培养自己的编剧,发掘人才,留住人才。如果粤剧没有自己的剧作家、理论家,粤剧的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粤剧要有自信张扬自己的个性,也要有勇气接受与时代的差距,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中国电影的成功突围,可以说首先是一群先行者创作观念的突破。回望戏曲,不仅是粤剧,而且整个中国戏曲界,这方面的探索依然还是不足够的。粤剧,要走的路也许会更远些,更多些。但并非衰落了,无路可走了。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电影能打破沉寂,完成突围,就是一个例证。

  传承创新 探索对应

  粤剧作为本土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反映,或者作为一种粤人模式的艺术再现,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然不是虚无与不着边际的,它的审美心态也并非是逸出常轨的离经叛道,遵循与沿袭的仍然是传统的范式,诸如恩爱情仇的结局与下场、惩恶扬善德行礼义的教化等等,正如美国文化学家本尼迪克所言:“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的观念和准则。”这便是粤剧在粤人地区所具有的艺术感召力的关键所在。

  如按惯例,把粤剧的前景与发展冠以现代化的指称,那么,如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所面临的三个问题一样,当下的粤剧也同样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起点问题,二是理想问题,也就是目标问题,三是方法问题。关于起点也就是基础问题,从历史省思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粤剧就是传统的地方戏剧,它有自身的发展历史,也有自身被检验与被认可的艺术规律。至于粤剧的理想前景,同样是其发展高度的一个目标,既要负起对粤剧如何与时俱进的重任,亦要负起对历史发展承诺的重任。因此,经由什么途径达到这种理想,既是粤剧本身的大事,同样也是粤剧所依附其上的文化发展的大事。因此,探索是必然的,创新也是必然的,关键的焦点是,如何用理解与宽容的心态,直面并进而接受这种种必然中所出现的偶然,文化的多元共生,真正的要义就在于变通与共享,作为粤剧增强自身生命力的要诀之一,只存在适度与接受的问题,不存在对与错的非此即彼,一旦被粤剧作为一种实践方式与策略来运营,那么需要面对的就不再是单纯的观念与思考,而是社会的文化选择与文化适应。

  任何对粤剧的探询,都必然遭遇这个问题:如何打破、进而超越审美上的、认识上的以及行动上的定势与既有模式。几百年的粤剧发展史已经确证,粤剧从来就不光是这样,也绝不仅仅是只能那样,它是一条流动的河流,有来自各种水系的活水的激活,而粤剧之所以是粤剧,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由来已久,与市场、与观众直接挂钩的,都是关乎粤剧表演与粤剧题材的问题。

  粤剧显然是在现时存在着,因此,必然与现时的审美有着对应性,也使其包容吸纳和善于变革的历史特质具有现时的效应,不然,设若粤剧固守不变、自封一隅,即使不是市场受众在背离它,这种姿态本身就是在背叛大众。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方式 | 梁凤莲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