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跑两会》征集家书
隔了一年,小丫又和大家见面了!
回京后,第一件事是进剧组,每个春天,这个时候,“小丫跑两会”都要起程了。
刚从家里回来,感觉年还没有过完,今年的两会怎么跑呢?从“家”、“过年”到“两会”,这个切换有些突然。
家国天下,从不分家。千千万万的家庭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大家,我们的国家。家事就是国是。
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开心的事,幸福的事,也一定有烦心的,苦恼的事。如果这一年来,甚至现在,依然有让您牵肠挂肚,愁眉不展的事,小丫希望您写信来,告诉我,告诉我们经济半小时“小丫跑两会”特别节目组。
和往年一样,小丫将尽可能把你的家事,您的声音,传递给两会代表和委员。为您的家事和国是搭一个桥梁。
小丫期待你的家书,也许,还会走近您的家庭。
这一封家书,也许是父亲写给孩子,也许是丈夫写给妻子,也可能是儿子写给父母。请把那一封让您心动,让您难忘的家书寄给我。把您的心事、家事,告诉我。
写信地址:北京市复兴路11号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王小丫收
邮政编码:100859
附上一封我的家书与大家分享。
家书
终于回家和父母过了一个年。临走前,父亲再三叮嘱:“打电话。”
这是每次离开家时父亲常说的话,不过,以前说的是:“常写信!”
父亲的信是我最温暖的礼物,是我和家之间扯不断的那一根线。
家在四川凉山,从北京向西,再向西,山的那边,再那边。一间并不很宽敞的屋子,一盏晚上会亮到深夜的灯。就是我的家。
这些年,路走得越来越远,家却越来越近——当然,是与心的距离。
从出门读书时每个假期回家,到后来,一年,两年,回家的间隔越来越长。但父亲的信总能一下子把我带回凉山,带回那个遥远而温暖的所在。
“小丫:……”
展开信笺,熟悉而亲切的字迹,就像父亲站在面前,轻轻的唤我。
我的名字是父亲取的。但这个名字曾经给我添了很多烦恼。小时侯,每次在校里校外,总有一些男同学追着喊:“你是一个树丫丫,你是一个脚丫丫。”
这一句取笑的话像魔咒一样萦绕着我的整个童年。我一直想改名字,但父亲知道后制止了:“你长大后会明白的。”
我4岁半就上学了。因为年纪小,非常调皮,不爱学习。害得老师干着急没办法,父亲知道后却很少呵斥我,他有自己的方式。当然,这是我慢慢发现的。在上小学三年级时,发现父亲每天晚上坐在书房里看书写字,写字时像个小学生一样,一笔一划,非常认真。这一幕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如同在眼前。正是在潜移默化中,我晚上也开始自觉地看书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就这样,父亲书房里的灯光陪着我走过了童年和少年,直到离开家。
我是1996年离开老家到北京的,我要在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文学专业深造。第二年,我进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也就是我现在的“家”,开始实习。
像很多“北漂族”一样,地下室成了脑海里抹不掉的记忆。那时候,我以每月300元的租金,在中央电视台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里面空气不流通,而且不能做饭,一日三餐只能在外面对付。
在这以前,从小到大,我没吃过什么苦。进北京后住起了地下室,让我非常委屈。父亲知道后给我写了一封信,这是让我落泪的一封家书:“小丫,一个人在北京漂泊,注定要吃很多苦,爸爸相信你能挺住。暂时住地下室没有什么,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住地下室。爸爸相信,地下室只是你人生暂时的驿站,是你人生新的起点……”
父亲的信让昏暗的地下室一下子被照亮了,我的心情也豁然开朗。
一直在路上,山路,大路,土路,水路。还有人生的旅途。不管走多远,父亲是我头顶的明灯,远远的挂着,高高的照着。
小时侯,是父亲书房的灯光,到后来,是一封封家书。
想起家,我会时不时想到“叶落归根”这个词,想到我的名字。
“你是一个树丫丫,你是一个脚丫丫。”
现在想起时,它像童谣一样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