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当着西方各国领导人的面,严厉声讨美国“在所有领域都越过其边界”,这被认为是其主政以来对美国发表的言词最为激烈的批评;三天后,造访中东三国的普京在约旦首都抨击了美国的对俄政策;而一周后的2月23日,在庆祝俄罗斯祖国保卫者日讲话中,普京总统再一次表示了相同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普京总统的言论让很多人感到惊诧,在西方媒体事后的评价中甚至普遍联想到“冷战”这个词汇。向来沉稳的普京为何选择此时“炮轰”美国?俄美关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无名战士墓前参加花圈敬献仪式。当天是俄罗斯一年一度的祖国保卫者日。新华社/路透
多年积怨有感而发
普京的讲话当然是有感而发。美国和北约在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内横插一脚增强影响力显然让他很不爽。俄罗斯《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主编卢基扬诺夫说:“普京有意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论坛上作出这样的举动,是为了表明俄罗斯对与西方的合作感到失望。”
其实,克里姆林宫的怨气已经郁积良久,甚至在2001年俄美关系相当亲密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2001年“9·11”后,俄罗斯力挺美国反恐,事后却发现,自己没得到什么回报。接下来,发生在莫斯科传统势力范围内的一系列“颜色革命”更可能让这种怨气达到顶点。
最新的刺激也不少。华盛顿不久前决定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以及现任美国防长盖茨最近有关俄是华盛顿潜在对手之一的讲话显然更激化了这种情绪。此外,在普京总统向美国“开炮”的慕尼黑会议上,他可能又感到了新的刺激。据悉,当时北约总参谋长表示:“2009年后,北约(实际上是美国)还要在阿富汗呆下去。”要知道,苏联在阿富汗的失败也是促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华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说:“对俄而言,阿富汗是个关键棋子,因为阿富汗是打开俄南大门的命脉。”
时机选择有备而来
但是仅仅用有感而发来解释普京总统的言行还远远不够。这位克格勃出身的俄罗斯领导人严谨、冷静,事实上他几乎没有给外界留下过情绪失控或是失言的把柄。那么除了有感而发,就是有备而来了。
普京的一番言辞,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叶利钦执政末期。叶利钦下台前,也曾表现出对美国的空前强硬。2008年是俄大选年,普京到2008年将结束自己的任期,与当时的情况非常相似。在距大选还有一年之际,况且今年俄即将迎来议会选举,面临权力交替的普京可能希望通过此举来提升俄罗斯的强势形象,并且可以在选前使国家得到巩固和团结。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研究员看来,俄美关系其实一直时好时坏,目前看来“似乎又到一个周期了”。冯绍雷也认为,当时叶利钦在下台前对美国表现出的空前强悍,正是为给继任者普京在外交上留下更大的回旋空间,现在,普京总统似乎也有相同的打算。
除了权力交替期间的打算,俄罗斯领导人“炮打”美国,也与俄国内民意有一定互动关系。据悉,目前对美国有好感的俄百姓估计只有15%左右。最近的民意测验也表明,75%以上的俄国人说俄罗斯应走自己的道路。同时,克里姆林宫领导人近来的言行表现,也反过来说明了俄国内体制变迁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正在显现。冯绍雷教授分析说,俄美关系在普京第一任期内在战略核武器、反恐、能源互补、应对新兴国家的崛起等方面存在“战略合作”,但是在普京总统的第二任期内情况出现了变化,关键点则在2003年,这一年除了伊拉克战争,还冒出了尤科斯事件,两者都加大了俄美分歧。而后者所代表的俄国内体制变动,从表面看是政治精英与商业精英的关系恶化,实际上却是俄既从联邦制角度、也从战略物资掌控角度重新加强中央集权,这显然强化了美国对它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