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 (记者解悦)我市正在成为创新型城市——由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历时一年,探究我市自主创新的模式和路径,完成了3万字的报告——《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
背景:12位专家历时一年探究“南京模式”
去年全市自主创新大会结束后,受市委、市政府委托,南京大学课题组全面展开了对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模式与路径的课题研究,市委书记罗志军担任课题组总顾问,洪银兴和许慧玲担任课题组组长,南大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刘志彪教授作为首席专家。课题组成员包括南大、南师大、东南大学等高校9名专家教授和数十位硕士生、博士生。在过去一年里,课题组深入在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对南京的创新道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得出了关于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系列权威评价。洪银兴昨天说,在最终形成的报告中,专家认为,既有科教资源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又有在全国先行的制度安排,这两方面结合,使南京具备了强大的可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先行的创新型城市。报告分7个方面对“南京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进行了理性分析和思考。
模式:南京自主创新的“12345”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科技创新、科技创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洪银兴以“12345”勾勒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依托全国科教中心优势,在“两个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三路大军”的协同努力,借助“四大载体”,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资源,通过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集中地配置到“五大领域”为主的城市支柱产业上,探索和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的城市持续发展道路。报告高度评价了南京在技术创新转移过程中出台的多项举措,认为,近年来,南京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大型科技创新攻关,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环境等方面,出台了许多称得上“大手笔”的政策。坚持对科技功臣实行重奖;加强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推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计划——许慧玲昨天在会上历数了南京近年来出台的相关科技政策,表明我市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机制已逐步健全。
评价:自主创新外溢效应巨大
南京近年来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证明经济发展实现了由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这正是创新型城市重要标志。洪银兴列举了一组数据:200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7%以上——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据介绍,在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到2010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5%。南京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达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比重达到16.4%,全国第一。在两年一次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评比中,南京连续5次上榜;南京发明专利数量占专利授权总数的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还有一个数据反映了南京科技创新的吸纳能力和外溢效应:2006年,南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类科研成果实施率超过82%,其中就地转化率达33%。洪银兴强调,衡量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力度,不能仅仅看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率,还要看它在全国范围内的转化率。南京一方面向全国、全省输送了很多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有很多科技成果转化到全省、全军和全国。应该说,南京的自主创新对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十分巨大。这反映了南京区域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