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重庆直辖十年回眸十大靓眼镜头折射沧桑巨变

  1997年3月,中央把直辖市的“名号”和沉甸甸的“四件大事”一起交给了重庆。对于历史,10年只是瞬间的浪花;对于重庆,却是一幕发展变迁的现代史诗。大气豪放、勤劳聪慧的重庆人,在科学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紧紧抓住直辖、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在圆梦的路上日夜兼程,演绎出豪迈的直辖长歌,迸发出年轻直辖市旺盛的发展活力。

  重庆直辖1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2006年人均GDP达到12437元,是1996年的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1235亿元,年均增长22.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4%,是1996年的9.6倍。

  从下面撷取的十组镜头,可窥见重庆十年的巨变:

  镜头之一:百万移民有序搬迁

  三峡百万移民被称为“世界级难题”,负重自强的重庆人,将移民搬迁的巨大压力化作产业重组、城乡经济社会功能重构的重大机遇,把加快发展库区经济作为“统筹城乡之重”、“富民兴渝之要”,举全市之力攻坚克难。成功打出了“库区牌”,外得支持,内激活力,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一座座移民新城拔地而起,一批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库区,移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困难移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到2006年,已搬迁安置移民102.4万人,复建各类房屋3111万平方米,移民人均住房面积比搬迁前增加了10余平方米。调整搬迁淹没工矿企业1392户,建设基本农田22.79万亩,累计完成动态移民项目投资近440亿元,移民“搬得出”的主体任务基本完成,为提前一年实现库区156米水位蓄水创造了条件。目前,库区发展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库区15个区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996年到2006年年均增长10.4%,高出全市水平0.2个百分点。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壮举,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镜头之二:新型工业化道路越趟越宽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直辖之初,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结构性矛盾突出,资产负债率高达80%。为了“浴火重生”,全市组织了国企改革攻坚战。在经历了刻骨铭心的阵痛之后,国有企业实现“凤凰涅槃”,2000年,全市国有企业实现整体扭亏为盈,部分国有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工业强市”战略催生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高新技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都市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经济总量、工业集中度、工业经济效益和质量、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通过10年打拼,全市工业投资净增了5.7倍,市属重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376亿元,工业经济步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234亿元,是1996年的3倍,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35%。2000年工业企业整体扭亏为盈,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是2000年的9.9倍。产业竞争力跻身全国第六位。在盘活国有企业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得到尽情释放。10年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了28.2个百分点,达到53.1%。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就业岗位由1996年的337.3万个,增加到2006年的605.7万个。全市70%以上的城镇下岗职工在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再就业。

  镜头之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打开了芝麻之门

  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直辖之初,全市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民,在40个区县中有12个国家级、8个市级贫困县,绝对贫困人口高达366万人。面对大面积的农村贫困人口,重庆人没有退缩、没有等靠,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和开发式扶贫,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易地扶贫和整村推进扶贫等多策并举,收到了显著成效。直辖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20亿元。重点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1172元增加到2006年的2277元,年均增长6.9%。绝对贫困人口减至目前的53万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14.48%下降到2.2%。到目前为止,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06.3万人。有1.4万户、5.15万人易地搬迁脱贫,3032户岩洞窝棚户住房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镜头之四:生态环保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三峡库区是国家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水源保护中央关注,社会瞩目。直辖10年间,重庆肩负着国家和民族重托,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投入500亿元,大力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强力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建成50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32座城镇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提高了43.8个百分点,达93.7%。退耕还林14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治理水土流失2.58万平方公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这些措施,使一江碧水得以保护,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始终保持在Ⅱ—Ⅲ类。搬迁主城区有污染和安全隐患的企业49户,加强扬尘污染控制,改造工业锅炉和炉窑,推广CNG汽车4万辆,道路铺设改性沥青等,城市的大气和噪音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2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的比例达到7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年增加了3.6平方米,达到5.73平方米。曾经的“雾都”正在成为一座天蓝、水碧、城绿、居佳的宜居城市。

  镜头之五:交通改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速了重庆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直辖前,重庆只有114公里高速公路,现在,“一环五射”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穿山越岭,通车里程达到778公里。还新增和改造了一、二级公路5683公里。边远区县到达市区的时间由过去的2天缩短为8小时,主城九区间的互通不超过半小时。建成了达万、渝怀、遂渝3条铁路,铁路营运里程累计达到1209公里,比直辖前增加了一倍。水路货物吞吐量达到4551万吨/年。直辖前,重庆只有一个旅客吞吐量仅200万人次的三级机场。现在“一大两小”机场格局正在形成,江北机场已成为国际性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805万人次。立体、快速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也显著提高。重庆是全国最大的本地电话网和国内第一个省级互联网交换中心,宽带高速城域网和数字电视基础平台覆盖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2G。36座大桥飞跨长江、嘉陵江。轻轨二号线、一批城市快速干道、滨江路、市民广场等建成投用。长江上游交通通信枢纽已具雏形。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展示着山城、江城“山、水、桥,路、楼、船”交融的浪漫与繁华。

  镜头之六: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正悄然崛起

  直辖后,一年一度的“中国?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三峡国际旅游节”,从区域性活动逐渐演变成融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国际化盛会;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AAPP)在重庆举行,重庆给了亚洲一个惊奇;全球著名的《商业周刊》“CEO真知灼见论坛”在渝举办,带来世界青睐的目光;100多位市长出席的亚太城市市长峰会,让重庆再次为世界所刮目;还有亚洲足球杯、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首脑会、世界银行信息年会……10年来,重庆人以“冲出夔门天地宽”的豪气,积极融入国际经济大舞台,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重庆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进出口总额2006年比1996年增长了2.4倍。引进外资企业4179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006个。福特、ABB、拉法基、法国水务、家乐福、麦德隆等69家世界500强企业抢滩落户重庆,6家外资银行在渝设立分支机构。在CEPA框架下,渝港、渝澳合作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国内区域合作异彩纷呈。2001-2006年累计利用内资达746亿元,年均增长45.1%,2006年达到298亿多元。在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作机制中,在长江流域经济技术合作中,重庆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镜头之七:服务贸易托举起正在形成的消费天堂

  重庆自古因水而起,因商而兴。随着直辖市的建立,中央商务区、区县商圈、专业特色街和社区商业四个层次的商业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6年达到1404亿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迅速发展,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显现。形成了大卖场、综合超市、专业连锁、物流配送、中式餐饮、会展、食品加工、新兴服务等10多个业态系列。解放碑、观音桥、三峡广场等都市商圈,辐射影响着周边近3亿人口的省区,显现出强大的聚合辐射能力。

  镜头之八:关切民生的和谐发展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直辖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致力于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继出台了不少含金量高、受益面广的惠民政策。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惠及388.6万名农村学生和部分郊区城镇学生;对43.3万名农村贫困家庭女童入学实行“零收费”;资助4.7万名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推进医疗救助体系、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保障工程,积极开展济困病房和惠民医院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75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3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55万人、失业保险193万人。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城市低保、民政“三无”对象以及优抚对象的补助、救济、抚恤标准。较大幅度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加强了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直辖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增加16.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9%;人均住房面积增加9平方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着构建“和谐重庆”十大工程的推进,发展为了民众、发展成果为民众所共享得到进一步体现。据民意调查,8成以上的市民为工作生活在这片土地而感到幸福和自豪。《中国经济周刊》将重庆推举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和谐城市之首。

  镜头之九:“科教兴渝”方兴未艾

  直辖以来,重庆人坚持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先后建成了奥体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湖广会馆、规划展览馆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建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开展了“学习型社区、创新型城市”创建活动。科技R&D经费年均增长26.7%,建成了较为完备的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引进各类外国专家、台港澳专家、留学归国人员、博士、硕士超过10万人。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海扶超声聚焦刀、“通芯一号”手机芯片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正在转化成生产力,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以年均25.3%、35.7%的速度增长,技术交易额连续7年保持西部第一。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位居全国前列。义务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前一年完成“两基”目标,2006年全市“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提前消除全市中小学D类危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率达到83%。高等院校发展到57所,大学毛入学率由7%提高到21%。人均受教育年限由6.4年提高到8.3年。

  镜头之十:政府职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不断转换、调适

  重庆设为直辖市,本身就肩负着探索省级行政管理新体制的重任。直辖以来,重庆市致力于减少行政层级,构建了“市—区县—乡镇”三级管理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起适合特殊市情的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直辖市管理新体制。不断强化“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意识,在全国率先对政府管理中的许可、登记、收费、认证、裁决、处罚、强制等政务行为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规范,下放了一批行政管理权限,精简了61%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53%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改善了发展“软环境”。推进政务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集中民智,从源头上解决了决策不当、盲目决策和随意决策以及责任不清等问题。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培育和树立“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成功应对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在全国首创并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近三年,共启动问责49例,追责领导干部89人,增强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法治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这只是一组镜头。然而,这就是激变着的重庆。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自强不息的重庆人又将开始新的征程!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成果 | 矛盾 | 万个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