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新政与“十年之殇”
“发改委终于把火‘烧’到了自己身上,从药品定价的源头上找问题了。”
撰稿/张 静(记者)
“即使再降价,体现在市场上仍然没动静。
“降价风暴”历年来共砍掉近400亿元的虚高药价,为什么老百姓依然没有得到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
周望军表示药价居高不下,关键在于现行的“以药养医”机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认为药品招标采购领域存在制度性缺陷,卫生部反戈一击:新药审批过滥、把关不严。
2月25日,发改委在自家网站上发布了《医药价格工作守则(暂行)》,规定从3月1日起,中国药品定价必须经过成本调查、专家评审或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集体讨论、集体审议等五个环节。业内人士李林(化名)对《新民周刊》笑言:“发改委终于把火‘烧’到了自己身上,从药品定价的源头上找问题了。”
合法外衣
一盒出厂价12元的药品,病人在医院却要支付120元才能买到,人们往往认为这是因为药价从药品迈出厂门的第一步就开始了“滚雪球”。
有位医药代表为记者绘制了这么一幅“流程图”。“从出厂到总销、分销,药价已经大幅上涨。按照国家规定,医院为病人使用的药品必须通过正规医药公司的招标,医药代表还需要打点负责招标的医药公司。投标门槛不低,从专家评审费、中标服务费、药品质量检验费到管理费、入围费、场租费、磁盘费、会务费……这些不过是毛毛雨,向医院发起进攻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如何保证医院到医药公司进自家的货?他首先需要拿出“大头”打点某些监管机构、医院院长或有权进药的药剂科主任,缴纳“进院费”,与药库有关负责人搞好关系。此外还需双手奉上让医生多开自己的药的“处方费”,委托医院药房工作人员定期统计各个医生用药量的“统方费”以及防止护士作梗的小费。在这些“暗扣”基础上,医院在药价上还可以享有国家允许的明扣,即按照进价上浮15%。
但是在采访中,这位医药代表却指出:“医院卖这么高的价,并不是因为药品在流通过程中被层层加价,它经过了物价部门的审核,政府批准的价格就是每盒120元。”
这个说法在卫生部部长高强的谈话中得到证实。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药价不合理首先是因为政府定价太高。”有些药品尽管涨了几十倍,“但你去查查,肯定没有超过国家的最高限价,也就是说,再贵也是合法的!”
李林告诉记者:“我国医药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除了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由政府制定出厂价外,所有纳入医保的药品都由政府限定最高零售价,药品批发、零售单位制定的药品实际销售价格都不能突破封顶,但允许流通企业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加价,医院可以在进价上加价15%。没有纳入医保目录的大部分药品,由生产厂家自主制定零售价。而药品批发、零售单位制定的药品实际销售价格都不能超过这个零售价。”
按照官方的说法,目前流通的上万种药品中,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有2400种左右,价格由国家发改委直接管理的约1700种,由地方物价部门管理的约700种,大部分药品都是生产企业自主定价。但来自企业的说法却是他们只对一些用量小、价格低的“小药品”具有完全的自主定价权。
政府的最高零售价是如何制订出来的?记者看到有一整套复杂的计算方法,要求在企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制定。但一位曾在药厂中做过成本核算的周某却告诉记者:“基本上都是药厂向物价部门递交药品定价申请,申报一个成本,再由发改委或者各地物价部门进行核定、批准。由于审批环节存在问题,企业夸大成本的手段在药品行业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比如环丙的生产成本在2.0元以下,但政府批准价为36元,毛利34元。欣弗的生产成本2.0元以下,政府批准价为38元,毛利36元。利欧的生产成本6.0元以下,政府批准价为148元,毛利142元。大部分生产企业实际上拿到的毛利很少,都是为商业贿赂作准备,价格定得越高,活动空间就越大。这些全部计入药费的‘公关费用’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
国家审计署曾经对卫生部和北京市所属10家大型医院的药品进行抽查,在总共5家药厂生产的46种药品中,发现有34种药品存在成本申报不实问题,平均虚报1倍多。其中某企业生产的一种注射用针剂,实际制造成本每瓶32.07元,申报却达到266.50元,虚报7倍多。
在周某看来,虚报成本实际上就是在玩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数字把戏。“如果药品生产成本高、产量少,单体价格就高。成本包括原辅料费用、制造费用(包括水电煤、人员工资、设备及损耗)、包装材料费用、期间费用(包括销售、管理、财务等费用)。一般的做法是把原、辅料价格提上来,将管理、财务费用和销售中的广告费用打得很高,缩小生产量。我刚开始没经验,用真实数据做了一份报表,刚交上去就被厂里退回来重新返工,罪状是没考虑‘公关’。”
[1][2][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