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树石距今1至4亿年,由板岩变质而成。板岩上的画面,为氧化铁、氧化锰溶液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沿着岩石的节理、裂隙及层理等空隙处渗透、扩散,历经长期沉淀固结后,形成在岩石表面的岩画。多呈现松树形、柏棱形或树与草密集成群状。
模树石又称树枝石,我国古人叫松石、松屏石、醒酒石、婆娑石等。宋代赵希鹄的《洞天清录》、元末杨珞的《山居新话》等古籍中对此有过生动的记述。《洞天清录》中就曾记载道:“蜀中有石,解开自然有小松形,成三五十株,行则成径,描画所不及。”它们虽然不是植物化石,但其形其状,却往往比植物化石更像真的植物。由于它的“叶脉”平和,“树叶”变化万千,色泽尚有微妙的金属感,因而在奇石中独树一帜。
模树石画面古朴、典雅清逸、妙造天成,它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它被称为远古天然彩墨石画的岩石。在整个板岩画面上,单株的似天河山草,成林的如劲松挺拔;恬静淡雅有如山村乡野,壮美雄伟好似巍巍嵩岳;既有工笔写实之妙,又有泼墨写意之韵。连色彩的浓淡调和、透视关系上的近大远小都很合乎现代绘画的要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妙绝伦的造化,让人们拍案叫绝。
模树石矿藏资源非常有限,而能形成优美画面的更为稀少,在寻觅中能得到保持完整、形态巨大者则更为凤毛麟角,非常珍贵。所以它被誉为永不褪色的国画,是奇石中可遇不可求的收藏精品。马京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