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尉
人口政策是根本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人口政策正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原因来自于我国人口除了正面临着人口总规模过剩的难题外,一个突出的矛盾——“未富先老”不期而至
发达国家老龄化都经历一个平稳渐进的“先富后老”的过程。
“养老”的问题,社会的方方面面应投入关注的目光:政府的发展规划、政策安排、制度设计和措施制定,人大的立法和监督,社会的管理、社区的发展、慈善事业的投向等,都要摆上自己的议事日程。当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群和顺安定了,社会的细胞——家庭就会更和睦,整个社会就会更和谐
我居住的附近有条小路叫南塘浜路,经常走过。三个见闻引出点感触。
上海市老年大学就在这里。每天,从早到晚在这里学习的老人络绎不绝。听说每次报名时,教室里挤满了人,不少学员是远道而来,稍晚点,一些热门的课程就报不上。
天刚亮,走过路边的弄堂口,有不少老人在排队。市场供应已经十分丰富了,他们在买什么,我有些纳闷,一打听,原来在等候有限的免费理疗的机会。
这条路附近有一家游泳馆,每周三次的清晨,有专为中老年服务场次,价格低廉。来的都是晨练的老面孔,泳客济济一堂,但池内秩序井然,气氛热烈。
由此,我想到了社会越来越关注的老人问题。
不久前,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对2020年的中国作出他们的预测,认为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特点,以此轨迹到2020年会变得十分困难。主要是低成本竞争带来的资源流失、知识产权保护不重视带来发展的科技含量不足、银行系统的欠缺带来的金融运作的问题,以及老人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带来的社会负担等,这些问题会困扰中国的前进。
人口政策是根本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人口政策正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原因来自于我国人口除了正面临着人口总规模过剩的难题外,一个突出的矛盾——“未富先老”不期而至。
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我国在2005年达到7.7%。如果以60岁以上老人计算,我国目前已到10.5%的比例。上海则超过20%。国际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相当显著的。退休老年人收入偏低,带来了几个不利效应:消费水平下降,储蓄水平下降,社会负担加重。一项调查表明,政府支付老年人口的抚养费用是青少年人口的3倍。另外,花在孩子身上的大部分支出是投资形式的人力资本,而老年人口的抚养费用则属于纯消费性的,因此会降低未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率。
发达国家老龄化都经历一个平稳渐进的“先富后老”的过程。65岁老人比例占总人口的7%增长到14%,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75年,英德用了45年,日本用了30年,上海用了21年。欧美及中等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阶段,进入老龄型社会,比如,当今的日本很大程度上曾经因为人口的老龄化而发展困难,进入了“失去的十年”。但是它们的经济已经高度发达,足以应对来自老龄化的挑战,这十年日本居民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生活水平,社会安定也没出现太大的问题。相形之下,中国目前达到2000美元的水平,离中等发达国家还有距离,已经进入老龄型社会,而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从而可能陷入“未富先老”困境。当然,如果为了缓解“未富先老”的危机,选择放松以独生子女为标志的人口计划生育方针,人口过剩危机则又会加剧。真是个两难选择的问题!
看来“未富先老”是社会共同应该应对的课题。
首先碰到的是“老有所养”问题。经济实力是第一因素。现在,老年退休职工越来越多,据2000年测算,上海企业退休职工人数相当于在职人员的42.3%,养老金开支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30.7%,已经超过20%的国际警戒线。而且,据有关权威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的养老金“空账”已有8000多亿元。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财政向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国家在黑龙江等地试点,以投入国家资金,实施养老金以工龄计算“虚账实记”的做法,在养老金上做实事。去年上海以地方财政投入,也实施养老金的“虚账实记”,市政府还出台退休人员尤其是高龄老人的养老金补贴政策,这都是十分得人心的。
其次是“老有所医”问题。一般来说,人老了,各个器官开始走向衰老,患病的机会也多了,人生的很大一部分医疗费是老年时期使用的,而老年的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健康与否相连。我们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时对老人尤其高龄老人的倾斜,其实是对一个人生命旅途中各个阶段医疗费的统筹:年轻力壮时多投入一点,年纪大了多用一点。而怎么将制度设计得更为合理科学,是需要我们把握社会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付出自己的智慧。另外,老年医院、老年护理医院以及家庭病床的开设等,都是社会建设的一个个课题。
再次是“老有所乐”问题。经济越发达,家庭结构越趋小型化。四世同堂、三代同堂变得越来越稀罕。2001年,本市平均每户是2.7人,空巢老年家庭呈上升趋势,独居老人户已达20多万户。子女忙忙碌碌,老年夫妻相依为命,《常回家看看》歌曲的多年流行,是老人欲摆脱寂寞的心理热求。由此,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除了小辈的关照外,需要社会各方来关注,诸如社区建立提供护理、送饭、洗衣、陪医、陪聊、购物服务项目,建立“托老所”问题,户籍与居住分离老人的关心问题等等都需要受到关注。另外,老人的文化享受、“老有所学”又是要重视的。唱歌、唱戏、养花、烹调、电脑、钓鱼、钢琴、摄影、棋牌以及证券投资等兴趣小组和学校的开设,都需要有规划、有设想、有措施、有投入。
还有“老有所为”问题。老年人的情况也各有不同。刚退休的、有一技之长的、家庭负担轻的等,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发挥余热,既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又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当然,有人建议,在有些特殊行业延缓退休年龄,以珍惜社会人才,这也成为各方讨论的一个话题,但这里有与年轻人竞争工作岗位的矛盾和博弈,因为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然而,社会为“老有所为”的实现开辟一些有效的渠道和场所,让老人的有用之才有用武之地,是值得重视的。
以上四个“老”的问题,社会的方方面面应投入关注的目光:政府的发展规划、政策安排、制度设计和措施制定,人大的立法和监督,社会的管理、社区的发展、慈善事业的投向等,都要摆上自己的议事日程。当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群和顺安定了,社会的细胞——家庭就会更和睦,整个社会就会更和谐。
(作者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