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和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苏州工业园区不断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撑和引领园区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2001年中方主导开发以来,园区科技事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
1、高新技术产业更趋集群发展态势。近年来,园区不断强化择商选资举措,注重优化项目结构,科技型企业呈现出集群式、基地化发展趋势,先后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光电、软件、动漫、汽车与航空零部件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006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62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87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的38%。2006年,园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38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3%,占全国的比重约为3%;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实现销售14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约16%,成为国内紧次于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拥有金龙、东风、博世、德科等知名厂商在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54家,销售收入占苏州地区55%;聚集了苏州地区60%的软件企业,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30余家,江苏省9家列入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的企业中园区占了7家,2006年全区实现软件销售收入50亿元(含嵌入式),其中软件外包8000万美元,占全市的90%。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园区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各类研发中心60多家。园区吸引了包括博世技术中心(苏州)有限公司、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研发有限公司、英飞凌科技资讯(苏州)有限公司、松下电器研究开发(苏州)有限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国内一批知名企业和研究所也在园区设立了研发机构,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联合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设立了苏州有色金属加工研究院,北大方正设立了软件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中心,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也先后设立了面向产业化研究的独立研发中心;安德鲁、三星电子等一批外资制造企业为适应基地化和本土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内部研发部门。此外,本地金龙汽车、新海宜电信等一批规模型民营企业也纷纷建立了技术中心。
园区共推动企业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89项,其中科技部及火炬中心的重点科技计划80项,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拨款约2.3亿元,园区配套经费近2亿元。国家863计划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产业化现代检测技术及合成、纯化的高效生产技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微米结构图像高速激光直写设备的研制与应用及国家一类新药--重组人尿激酶原等一批国家级项目的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工作稳步推进,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规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此外,浩辰ICAD平台软件开发和产业化、金龙海格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生物质成型燃料产品及设备开发、融入MIMO技术的高宽带多功能WLAN芯片等一批重大新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国家863计划和支撑计划的支持。
3、科技创新体系更趋优化完善。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唯一可同时享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有优惠政策,并进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的区域。近年来,园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文件,并积极实施聚焦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形成了人才服务、技术研发、产业促进、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等五大政策扶持体系。园区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型人才,单个项目最多可获得各类资金支持超过2000万元;先后组建了科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生物纳米园、中新科技城、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250万平方米,已建成100万平方米。其中,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国际科技园,已完成一、二、三、四期31万平方米孵化场地的建设,在孵企业近400家,吸纳就业人数8000多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已完成首期2.8平方公里的开发,共有近20家中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约进驻,师生规模达2万人,已成为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与智力支撑的高等教育培养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重要基地与窗口。同时,园区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积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苏州软件园互联网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安全、先进的电信级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为设计企业提供设计、测试、产业化促进和人才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苏州软件评测中心开展软件产品登记检测服务,并提供微软联合实验室开发平台、赛格瑞(Segue)联合实验室测试平台服务;在开发区中率先成立的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的全过程服务。
园区加快引进高校、研究所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在项目开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工程中心及实验室建设、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基地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园区已引进东南大学生物医用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下一代WEB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实验室10多家;相继引进了中科院计算机所等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尤其是中科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建立,实现了苏州前沿发展领域国家级独立研究机构零的突破,将对园区乃至周边地区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源头推动作用;园区企业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先后组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区内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60多项,组建开发能力较强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体数十家。
同时,园区稳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建设,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成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并通过塑造以“三创”精神为核心的创新文化,营造了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行为、提高创新回报的良好社会环境。
4、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园区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政府投入引导、创投资金介入、担保基金保障、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各方资金对科技的投入稳步增长。园区科技发展投入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左右,近年来更有加速趋势。2006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16.8亿元,占GDP比重为2.4%;政府用于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三项经费为1亿元,今年增加到3亿元。
园区先后设立了总额为10亿元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基金及生物纳米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组建了注册资本为20亿元的中新创投和创业担保公司,区内集聚各类风险创投和基金机构近10家。园区还设立每年1亿元的风险创投跟进投资基金,在创投机构对园区创业项目实施风险投资后,该基金提供配套股权投资,分担创投机构的风险,并在项目成功后退出,让利于企业和创投机构。中新创投注册资本规模位居全国前五位,并积极探索新的风险投资模式:与台湾怡和创投合作,组建了规模为6000万美元的平行创业投资基金;与以色列无限创投基金合作,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外资成分的风险投资基金;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启动建立规模达1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力争5年内再吸引50家风险创投机构与基金进入园区,创投资产规模2007年突破100亿元,5年内达到300亿元。
5、国际科技合作全面推进。园区利用自身是国家之间合作共建的开发区优势,依托业已形成的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和“走出去”步伐,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攻关、引进海外的成熟技术等方式,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增强区域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与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国家纳米中心共建了纳米科技合作平台,通过装备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纳米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高教区与香港城市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海外大学共建研究中心,推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园区中新创投与以色列无限创业投资基金合资所设立的中国第一个具有外资成分的风险投资基金,引进以色列在半导体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后在区内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区内民营科技企业和鑫电器积极参与科技部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设立的“中国海外科技创业园”项目,数字城市、天臣医疗等企业通过与国外机构开展项目的合作开发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