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97年的3月14日,八届五次全国人大批准了重庆设置直辖市,直至今年重庆直辖已经十年了。
昨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市委秘书长范照兵以及重庆市政府秘书长陈和平等市领导介绍“重庆直辖十年发展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本场新闻发布会是重庆直辖以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场专场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路透社、法新社、半岛电视台、英国BBC等国内外109家媒体对重庆直辖十年发展情况表示关注。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王鸿举说:“过去这十年是我们重庆人民励精图治的十年,是我们爬坡上坎的十年,是重庆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城乡面貌、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十年,我们用自己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央关于设置重庆直辖市的决断是正确的,我们证明了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决定是完全必要的,是卓有成效的。
十年磨一剑,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相信趁着现在昂扬向上的势头,重庆今后的发展将会更好。”关于工业发展工业销售值十年翻了两番
中国工业报记者:从有关的资料来看,近年来重庆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请问工业在重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地位是什么样的?是否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的重庆工业会怎么发展?
黄奇帆:重庆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工业的发展对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以城补农的过程都起着支柱性的作用。最近十年重庆的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1996年的时候,重庆工业只有1000亿多一点的销售值,去年有4200亿的销售值,也就是说十年翻了两番。
重庆工业最近两年的发展,从产业结构来说,也从一个主要是汽车摩托车的产业——一棵树上吊着——的结构逐渐发展成为以电力能源、汽车摩托车、装备工业以及重化工为支柱工业,另外还有高科技的制作板块。
目前重庆工业的发展战略,我们把它归纳为五个大。一个要加大投资,十五期间我们的工业投资是2000多亿,十一五期间我们的工业投资会有6000亿,这是一个大的投资。第二就是大基地,我们的工业不是“羊拉屎”一样在重庆各地都开。第三是大集群支柱,也就是五大支柱集中,五大支柱投资差不多要4500亿,整个工业投资是向五大产业积聚,形成大的产业集群,我们希望有一批大的产业产生,现在重庆的工业企业销售值过百亿的差不多已经有十个,我们估计下一阶段还会有更多的销售值过百亿的集团产生。
另一方面在这个推进过程中应该有一批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和核心的项目、凝聚力、牵引力很强的项目,单项项目有50亿甚至100亿的项目产生。通过这五大发展战略使重庆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去年我们工业比重占百分之二十几,目前我们的工业比重占35%。我们认为到2010年的时候,工业的比重会达到42%左右,加上建筑业,第二产业的比重会达到50%,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主导作用。关于库区产业今后五年将投入550亿
凤凰卫视记者:我们最关心的是现在三峡库区存在就业严重不足的问题,其贫困人口数字也是非常庞大的,您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实现三峡贫困库区的安稳致富?
王鸿举:三峡工程库区确实现在还存在产业空虚的问题,我刚才是说正在向好的方面演进,但是这一方面问题依然存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之下,去年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在今后五年当中要投入550亿来加强这一区域的工作。
这里我着重就三个事情说明一下,一个是发挥我们体制的优势——对口支援,沿海的发达省份,每一个都对口了我们库区的一个县,比如说广东对口了我们的巫山县,上海对口我们的万州区。重庆主城九区,除了渝北区本身有移民任务以外,其他的八个区也分别对口了我们库区的一个重点困难县。
第二,我们建立了相应的基金,对进入这个片区兴办企业的——包括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内的工商企业领办者,都予以经济上的巨额支持,包括贴息、资本金的补充。我们还和国家开发银行联手成立资本金,搞了一个担保公司,其中重庆市政府投资10个亿,开发银行投资10个亿,对于领办企业没有内地资产可以抵押的这些单位,由我们提供担保。在土地配给、人员供应这些方面,我们重庆也把库区放在第一保障区里。
第三说一下教育问题,也就是说人的素质。事实上我们已经在移民的下一代当中开始普及12年的义务教育,我们的职业教育与职业介绍是合二为一的。关于三峡工程三峡工程为重庆带来三大好处
半岛电视台记者:我想问一下三峡水库对重庆、四川附近地区最后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在其他方面对当地带来了什么样的损失、损害?重庆当地的政府对这些问题做了什么样的工作?
王鸿举:修建三峡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防洪,这点主要针对中下游来讲的;第二是畅通了航道,这一点重庆看起来很明显,同样马力的拖头可以拖三辆货船,效益明显提高;第三是发电,在前两年困难时期,我们重庆的发展也得到了来自三峡发电的支持,这是三个大方面的发展。另外利用三峡工程,我们进行了自己的结构调整,包括城市建设方面,包括我们基础设施方面以及工业企业、工商企业。
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环境,就是它会不会引起我们重庆的泥沙淤积,使我们的航运不是变通而是产生负面影响?会不会呈现消落带的问题,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从三峡工程开工之前就开始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有中央主持的研究,也有我们地方委托一些相应的研究单位组织开展的这些研究,我们认为我们能够应对这样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主要来自产业方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要确保这个片区的群众生活因为这个工程的修建而蒸蒸日上,如果生活因此而停滞不前或者每况愈下那肯定是不得安宁。这个问题我刚才已经回答了,我们正在采取措施,中央也高度重视,我相信,并且现在的实践也正在证明,我们是人往高处走的。核心八个县人均GDP的增长为9.9%,整个区县来看现在是处在提速的过程当中。关于渝港澳合作李嘉诚自称在重庆投资盈利率最高
澳门日报记者:据我了解,澳门特区政府和澳门的很多企业家也非常重视发展渝澳的关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亲自带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到重庆访问。特首带这么大的代表团进行访问,应该说在访问内地省市当中重庆是第一个,两地发展合作的空间和潜力是很大的。我想请您介绍一下渝澳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黄奇帆:澳门和香港都是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是金融、贸易、物流的重要国际中心。重庆作为西部的一个最大的城市,具有广阔的市场资源和各方面要素都匹配的条件,所以港澳和重庆合作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在过去十年中,特别是过去五年中CEPA实现以后,港澳和重庆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港澳和重庆的合作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在投资贸易领域,港澳地区对重庆的外资投资占整个重庆外资投资的44%,也就是说重庆外资投资的重要一部分比重来自于港澳。
香港也是亚太地区资本市场的重要中心,过去几年重庆有重庆钢铁、长安物流、庆铃汽车在香港上市。今年,重庆商业银行、商社集团等也都考虑整体到香港上市。最近一段时间,重庆已经把香港的大兴银行引进重庆商业银行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另外一方面就是三年前我们国家对香港实施CEPI以后,重庆和香港政府、澳门政府都签订了“9+1”和“8+1”CEPA框架下的战略协议。在CEPA的框架下有1000多种在香港和澳门的产品可以零关税输入大陆,目前已经有100多种香港澳门的产品零关税进入大陆销售。随着重庆在西部地区越来越成为一个中心城市,重庆和香港、澳门的联手合作、互助互补的经济发展一定会更加活跃!
王鸿举:顺便也请两个特区的媒体转告对重庆感兴趣的朋友,去年重庆的零售品销售增长15.4%,去年香港在我们重庆办了一个珠宝展,只展不销,我去看了一下,市民对其感兴趣程度超乎预料。李嘉诚先生曾经当面对我说,他在内地很多地方都有投资,但是最得益、最成功,盈利率最高的在重庆。关于川渝合作联手四川打造西部新的增长体
中国日报记者:我听说重庆正在谋划“打直辖牌”,我想问王市长,“直辖牌”含义是什么?另外您刚才提到重庆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比较突出,重庆怎么样利用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发展?
王鸿举:“打直辖牌”是一种不很规范的说法,我们的本意是进一步并更充分地发挥中国唯一的3000多万人口的直辖市的体制优势,把重庆的事情办得更好。
这就联系到你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重庆如何进一步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把城乡统筹抓得更紧一些,而且搞出自己的特色来。
这里就涉及一个一小时经济圈的问题,现在我们把重庆按照一小时公路里程的半径画了一个一小时公路圈,以现在我们的主城九区为核心,这个区域会发展更快。我们想人口进一步向这个区域集中,GDP的产出将会超过我们全市的90%。
我还想说,十年前重庆和四川是一家人,重庆现在的行政区划当初是从四川分出来的,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今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也是得益于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已经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两次磋商,在人代会以后我们还会有进一步的动作,要促成两家、两省市之间进一步的、更密切的、更有效的合作。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点、线、面这样梯次发展的战略,按照西部大开发的要求,要在有条件的地方、重点区域加快发展,我想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和四川的兄弟们联手在西部打造一个中国新的增长体。关于建设经验把握机遇重视教育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探索中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过程当中,您认为重庆市取得了哪些成功的经验?
王鸿举:主要说两条经验,因为这个话展开说有很多内容。一个是当年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什么错误都可以犯,丧失机遇的错误不能犯”。这几年我们紧紧抓住了大气候所赋予我们的机遇,比如说西部大开发,还有重庆直辖本身也是一个机遇,还有三峡移民的搬迁,事实上是一个结构调整的机遇,以及我们正在贯彻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认为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机遇。第二就是重视教育,把人的素质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加以重视。直辖之初的时候我们的大学在校学生是15万,到去年我们的大学在校学生已经是57万名。关于环保问题雾天数量减少了一倍
土耳其世界新闻社记者:因为之前我在重庆留学,所以我很关心重庆的发展,我想问的是重庆的环保问题方面,市政府具体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王鸿举:我们搞了四大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和绿色家园工程。每一项工程都有长期的安排和年度的计划。
比如蓝天工程方面,我们完成改变了主城区的燃料结构。以前重庆主城区主要是燃煤,现在主要是燃气。同时我们关闭了所有危害城区空气质量的污染气体来源。可能大家都知道,重庆曾经是雾都,我查了一下资料,那个时候重庆每年的雾平均是110天,最近这四年每年平均51天、52天,数量减少了一倍。
就碧水工程而言,我也给你讲我们采取的两个硬措施,一个是在所有的县都已经建了污水处理场和标准化的无害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了75%,垃圾处理率达到80%几,已经接近90%。而在直辖初期这两个数据都是零,我常常为这一点感到自豪!我觉得这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百闻不如一见市长广邀天下客
精彩语录: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了一个再说长江,里面有六集与重庆有关联,把重庆的十年前后做了对比,有一句话印象深刻,‘这是一个每三个月就要换一个更新版地图的地方’,这是事实。”
“直辖之初的时候我们的大学在校学生是15万名,到去年我们的大学在校学生已经是57万名。”
“现在我们市政府最忧心的事情是二元结构的问题,我们的城镇化的水平还只有45.7%。”
“重庆曾经是雾都,我查了一下资料,那个时候重庆每年的雾平均是110天,最近这四年每年平均51天、52天,数量减少了一倍。”
“我想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和四川的兄弟们联手在西部打造一个中国新的增长体。”
“李嘉诚先生曾经当面对我说,他在内地很多地方都有投资,但是最得益、最成功,盈利率最高的在重庆。”
“我们的光纤,辐射的里程是十万多公里,在中国甚至世界上而言都是高水平的。我们已经做到的每一个乡都可以上网,当然每一个村都可以通电话。在重庆,手机无盲区。”
“百闻不如一见,欢迎各位到重庆来!如果你去年去过,前年去过的,千万不要以为已经非常熟悉重庆了。不!今年的重庆是十年的重庆!谢谢。”最头疼的问题市政府最忧心二元结构问题
华龙网:在过去的十年中,重庆取得的成就确实是举世瞩目的,但随着这样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带来一些压力,人口、资源、环境带来一些相应的问题。您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人口、资源、环境带来的问题是不是很严重?出现这样一个发展的情况,好的方面是什么?有没有负面影响?作为市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您感觉到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能够让您失眠的一些问题是什么?
王鸿举:重庆现在正处在战略机遇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期发展自己,但是又要不时地提醒自己,就是要保持工作协调、平稳地发展,不能太急、太快。比如说现在我们市政府最忧心的事情是二元结构的问题,我们的城镇化的水平还只有45.7%。这个数据每年的变幅是1.5%到2%,虽然时不时有这样的冲动想再快一点,但是我们认为对当前的重庆来说是合理的。
因为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能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城市的公共设施每年能够承担多少新进的人口。另一与之相关联的问题就是农村的服务体系建设是不是相应跟进,在大量的青壮年,高素质的农民离开农业生产,进入二三产业以后,在家里的农民怎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我们的农业产出不至于减少。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看待,每五年规划的时候,每一年做当年工作安排的时候,都要作方方面面的考虑。
我们感到庆幸的是整体上进展是好的,城市化、工业化的进展是平稳的,我们没有像我去过的一些国外的大城市能够经常看到的那种情况——贫民窟问题!
另外一个是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在立市之初也把它作为成立直辖市之后,放在着手解决的四个问题之一。
去年,每一万工业产出的能源标准煤消耗的数据有待工业审计局的测定。但是在直辖之初,我们每一万元工业产出的总值当中,能耗是3.7吨标准煤,而前年已经降到了2.8吨。
常常让我睡不着觉的就是这样一些事情。最骄傲的事情行政首长问责追究40多人
《凤凰卫视》记者:我想问一下,因为您刚才已经说了让自己最忧心的事情是什么,我想问您做市长以来感觉到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
王鸿举:按照以人为本的观点,我认为这些年我们做了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值得在这儿说一说,就是安全生产的管理。
直辖之初,一年的安全事故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都是十几次,最高的是1998年,我记得这样的事故发生了19次。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好转,我们施行一些安全措施,在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责任的同时,我们已经制定了行政首长责任追究制,已经追究了40多人,这是需要的,但是也是不够的。
重庆农村多是山区,车祸频频,我们就把高速公路上的防撞栏移植到了农村公路上,到目前为止安装了3500多公里,凡是高低落差超过6米的,我们都安了防撞栏,驾驶员把它称为生命工程,这一做法减少了很多很多的事故。最直观的变化变化最快的是全市经济总量
中央电视台记者:请问王鸿举市长,您认为重庆直辖十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王鸿举:变化最快、最直观的是经济总量的变化,在会前我们已经散发了资料,大体上可以这样说,直辖之初的时候,就人均GDP而言,重庆只占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70%,到去年,这一值提高到了78%,就是说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的距离是在缩短过程中。
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我用这样两个数据来说明,一个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大体上都翻了一番,另外就是居住条件显著地改善了:直辖之初我们的农民兄弟人均居住面积是24平方米,现在已经达到33平方米,直辖之初的城市居民的平均居住面积是7.6平方米,去年已经达到了24平方米,在我们的城市居民当中,现在已经在新型的小区和楼盘里面生活,享受物业管理的,在我们主城区已经达到了82%,人均居住面积在6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全部由政府资助,住进了廉租或者是专门为他们建设的低价提供的经济适用房,他们的人均居住面积都提高到了10平方米以上。
第二个明显的变化在于交通,在于城乡建设的面貌。过去交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现在我们的交通有明显的改善。在直辖之初最远的县城到市区要走两天,现在我们搞了一个“八小时工程”,最远的县到市区八小时都能到。在主城区的环形公路,任何一个点,到我们市委市政府,到另外一个点,半小时都可以到达,这就是所谓的“八小时县城,半小时城区”工程已经完成。
最形象的是我们的大桥,嘉陵江长江上的大桥,直辖之初我们已经建成了8座,到去年底我们已经建成了36座,现在在建的,在今明两年要竣工的还有5座。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了一个再说长江,里面有六集与重庆有关联,把重庆的十年前后做了对比,里面很多话都不记得了,有一句话印象深刻,‘这是一个每三个月就要换一个更新版地图的地方’,这是事实。
第三个变化在于我们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在直辖之初是20%,现在已经达到32%。中央电视台每天都要播47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在1997年的时候,重庆质量优良的天数是187天,去年是287天。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我们肩负着改善长江上游的水质的重任。在直辖之初,我们随时都会出现四类水质,去年重庆所有的段面在365天没有一次出现四类水质,都是三类水,二类水,其中91%的检测结果都是二类水。
第四个显著的变化在于移民,重庆设置直辖市是跟移民工作联系在一起的。移民工作到去年底为止,113万移民当中,我们已经动迁了102万。我们已经度过了因为淹没关闭企业的高峰期,应该说现在库区产业空虚的问题正在逐步向好的方向演进。最大胆的承诺“贷不了款,我出面担保”
新华社记者:我的问题是重庆直辖十年来正在成为我们西部的投资热土,一些跨国公司也纷至沓来,我想知道重庆在新的发展阶段当中,与其他地区相比投资优势环境何在?
王鸿举:重庆在中西部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大型城市,我们现在主城区的建成面积是400平方公里,集中人口500万。这个地方生机勃勃,确实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不光是人口集中,而且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早在抗战时期,中国的第一批老工业基地由于当时的内迁已经汇集到重庆,那个时候去了2500多家企业。
建国初期“一五”计划重庆是重点建设,三峡工程重庆是重点,直辖十年,正如你刚才所发之问,外地企业大量进入,我认为这是重庆的一个优势。
第二优势是区位,对一个城市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它的区位。重庆的区位是好的,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重庆处于祖国的大西南,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重庆刚好在中国的交叉线的中点上。
重庆有交通之便,重庆铁路正在成为铁道部在中国为数不多的铁路枢纽之一,九条铁路连通东南西北,其中至少四条是高速铁路。如果今后从重庆坐火车的话,到广州5个钟头,到上海8个钟头,到成都2个钟头,到兰州3个钟头。高速公路也是如此,我们重庆也是一个南北与东西的结点,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都有两条高速公路。
去年我们重庆吞吐货物是8万吨,是不多的,但是据我所知,增长达到23%,在各大集团当中排名第一。
有两件相关的事情,一个是我们的光纤,辐射的里程是十万多公里,用他们的行话说,十万多皮长公里,在中国甚至世界上而言都是高水平的。我们已经做到的每一个乡都可以上网,当然每一个村都可以通电话。在重庆,手机无盲区。
另外就是水运,我们有黄金水道之便,每公里4分钱,这是现在最便宜的大众运输方式,它现在的通货能力相当于四条高速铁路。
第三是体制和政策方面的优势。各位知道,我们是直辖市,我们没有中间的地市州这个层次。说通俗一点,我们的工作比较灵便,节奏快,市政府管40个区县,想官僚都官僚不过来。
就政策而言,我说两点,一个是西部大开发的政策,15%的所得税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当然西部其他兄弟省份也有,因为重庆每年财政增长都是30%,所以重庆有足够的实力来落实这一政策。
刚才提到三峡库区的政策有550亿的投入,政策优惠到可以帮助你匹配资本金,包括民营企业,无论大小,只要符合我们的产业政策,我们给你贷款、贴息,如果你贷不了款,我还出面给你担保,可能在中国其他地方都没有如此丰富的优惠政策。花絮记者会后“不放”市长走
国务院新闻办昨日在北京举办的重庆直辖十周年经济社会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来自国内外的109家媒体的166名记者参加了此次发布会,其中有路透社、CNN等国外媒体18家,港澳媒体14家。
11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显然让各方老记们觉得意犹未尽。主持人一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一群老记呼啦一下就将王鸿举、黄奇帆“包围”起来。三峡水库、移民问题、环保建设仍然是老记们最热的话题。王鸿举、黄奇帆面带微笑,耐心“接招”,在记者的包围圈中站足15分钟。后经工作人员劝导6次,记者们好歹才算放过两位市长。土尔其记者见证重庆十年
参加昨日新闻发布会的记者中,土尔其世界新闻通讯社记者欧斯曼说,他正好亲眼见证了重庆直辖十年来的变迁。
1997年,欧斯曼正好留学至重庆,在西南政法大学学习法律。1997年至2000年的三年留学生生涯中,沙坪坝、烈士墓、杨公桥是他最熟悉不过的地名,沙坪坝至西政弯弯曲曲的公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年前,欧斯曼有机会再次返回重庆。沙坪坝巨大的变化让他大吃一惊:交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甚至连西政校园旁边的人似乎都变得更有活力。
“祝大家新年快乐!”为了显示自己与重庆的“亲密关系”,最后,欧斯曼还不忘用重庆话向记者表示祝福。重青报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