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8日农历大年初一傍晚,英国伦敦东郊的格林威治大学校园里,欢快的歌声和掌声打破了往昔的宁静。在古色古香的大礼堂内,2007年格林威治华人新春联欢会和卡拉OK大奖赛正在热烈地举行。几百名来自本地区的旅英学子、华人、华侨和各国友人齐聚一堂,用欢歌笑语共同迎接华人的传统佳节。
晚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中国学联的同学们一连几天心情都难以平静。而让我回味良久的却是主持人在晚会结束之前说的一句话。
当时他指着礼堂上一根根古朴的石梁笑着说:“古人说美妙的歌声可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希望今天大家的演唱也能够长久地驻足在这里……”说者可能是无意,但在我听来却是感慨万千。
格林威治大学这几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古厦,为联合国世界遗产,原是始建于17世纪的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再往前追溯二百年,则是称为“格林威治宫”的皇宫旧址,是英国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驻跸之所。这些刻痕斑驳的石梁和石柱,静静地伫立在这里数百年之久了,不知目睹了多少历史的荣辱和兴衰,也不知道聆听过多少令人快乐和忧伤的时代旋律……
130年前的春天,12名年轻的中国人也来到了这座校园,他们是清政府派来欧洲的首批留学生,他们承载着民族海军的希望,肩负着中华自强运动的重任。严复、萨镇冰、刘步蟾、林泰曾……这些后来在甲午海战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当年在各国学子如云的校园里却显得是那样的默默无闻、形孤影单。很难想象他们在格林威治的那两个春节是如何度过的,想必在那个国家积弱、世界动荡的年代里殊难有什么欢快的心情,也绝无机会在这石梁和石柱下唱一首赞美家乡的歌曲,惟有期盼“他日或能蔚成大器,共济时艰”。
转眼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在格林威治学习和工作的中华学子已经超过了一千人。在这个全世界都在聆听中国声音的时代,我们也有机会把献给祖国的盛歌留在这充满了文化积淀的古老殿堂,让饱经沧桑的石壁回荡着华夏的音符,感受着东方的魅力。这是中华百年巨变的一个小小缩影,也是对格林威治几代华人奋发图强的历史总结。我想,老学长们泉下有知,也当备感欣慰了。希望一百年后,这宏伟的殿堂能够依然屹立在泰晤士河畔。而那时,同胞们献给祖国的歌声将更加自豪。
2007年2月23日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