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各地视窗

现代化,河南还要多少年

  现代化,河南还要多少年

  预计河南实现第一次现代化还需要13年。从2007年起,《经济视点报》将全程追踪河南的现代化历程,每年推出一部《河南现代化报告》。

  □经济视点报记者 刘金松

  实现现代化——曾是一个让我们感到美好但又遥远的愿景。

但如今,这一愿景正在变得真切起来。

  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预测,如果按照中国1980年~2004年的发展速度估算,8年之后,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将达到100%。也就是说,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

  而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在这次综合量化分析中,排名并不理想。在参与排名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河南现代化实现程度综合排名倒数第八位。如果同样以1980~2004年河南的发展速度估算,完全实现第一次现代化还需要13年。

  这是一个让我们警醒的数据。因为在宏观概念中,河南的发展正在沿着“又快又好”的道路前进。无论是GDP过万亿、新兴经济大省的确立、还是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战略定位,河南越来越习惯用“惊喜”来发现自己,就连GDP的增速也习惯表述为“每年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前进”。

  2006年,河南工业利润达到1000亿元,河南省多位主要政府官员均在不同场合对这一成绩进行夸耀:“这相当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工业利润总和。”但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在现代化指标的量化分析中,这四个省的现代化实现程度均高于河南。

  在现代化的10个指标(医疗服务、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农业增加值比重、人均GNP、农业劳动力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城市人口比例)中,河南达标4个,分别是医疗服务、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成人识字率。

  而在宏观层面最为河南称赞的经济指标,如人均GNP、农业劳动力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城市人口比例等方面,河南距现代化标准值还差相当大的距离。尤其是最能反映居民实际财富的人均GNP,河南仅达到了标准值的19%,位居第16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现代化还未完全实现的情况下,第二次现代化的浪潮已经启动。

  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第二次现代化的特点就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

  在第二次现代化进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精神生活空间,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实现;物质生活质量可能趋同,但精神文化生活高度多样化。

  为此,专家构建了一个包括知识生产经费投入、专利产出、中学和大学普及率、电视和因特网普及率、城镇人口比例、医疗服务、人均能源消耗等在内的指标体系。

  两次现代化是紧密相关的。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第二次现代化在许多方面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消除和“反向”,在某些方面是继承和发展,也有些方面是新发生的。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综合现代化。

  现代化指标的提出,为区域经济的量化分析提供了可能,在日益注重和谐发展的背景之下,这一分析比单纯的GDP、工业总产值、区域中心等因素更真切、更能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成就。

  作为中原首席财经媒体,我们将秉承独立、客观的立场,守望河南现代化进程:从2007年起,将根据我们的观察,每年推出一部《河南现代化报告》。

  本次《河南现代化报告》,我们对河南未能达标的6项指标作出了分析,试图找到河南出现差距的原因所在。这只是我们的初次尝试,相信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们会越做越好,也期望能把这份观察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河南现代化的决策者和参与者。

  链接:

  现代化的10个指标

  医疗服务

  平均预期寿命

  婴儿存活率

  成人识字率

  大学普及率

  农业增加值比重

  人均GNP

  农业劳动力比重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城市人口比例

  报告之一:人均GNP

  经济大省的人均GNP困局

  ●河南人均GNP1378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距离现代化标准值7203美元更是相去甚远。

  □经济视点报记者 司超慧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截至2005年底,全省总人口为9768万,位居全国首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河南也是一个经济大省。2005年,河南省GDP突破万亿,总量和增速位居全国第五。

  这两个数字,人们更愿意忽视前者对后者津津乐道。然而,刚刚出炉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显示:河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1378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距离现代化标准值7203美元更是相去甚远。

  虽然河南的人均收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与现代化水平的巨大差距还是需要我们反思:是什么制约了河南的收入现代化?河南,又该如何迎头赶上?

  着眼于“走出去”

  有预测称,2005年起,河南省会迎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到2009年,河南人口将突破1亿大关,且极有可能提前突破。

  也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河南在中国的地位很像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人口众多但经济基础薄弱。为何如此?其原因就在于人口负担过重,“底子薄,人口多”。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通过研究15个国家人口密度和人均GNP之间的关系发现,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口密度超过中国,而且人均GNP水平同样高于中国,即使像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人口密度是中国的2.32倍,人均GNP也超过了中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口数量多并非是阻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人均GNP低于世界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在解决温饱和满足国民基本需求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表明中国的人力资源潜能并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人力的智力素质。

  被称为“中国的缩影”的河南,情况也是如此。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陈义初曾指出,人口过多是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未来河南发展的重要资源,变不利为有利的重要思路,就是要大力发展河南人经济。让更多的河南人、河南企业走出去,有利于解决河南的一系列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2005年,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达1400多万人,单劳务输出的直接收入就达600多亿元。由于大量地、尽快地减少农村富余人口,使河南在工业、第三产业中获得收入,通过市场配置,促使一些农民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同时有利于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关系河南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陈义初认为,18、19世纪欧洲人率先走出去,从而掌控了世界经济的命脉;20世纪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走出亚洲,演绎了亚洲发展的神话;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实现了当地的经济繁荣。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发展河南人经济正是这样一种大开放的思维,它包含了“引进来”的思想,更着眼于“走出去”,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历练本领、寻找机会,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

  变人口为优势资源

  换一个角度来看,人口资源也许会成为河南的优势。比如众多的人口意味广阔的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河南能不能把人口劣势变成人口优势,能不能叫响“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品牌,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2005年10月底,第一批河南赴新疆摘棉工满载而归。据了解,河南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赴新疆摘棉,每年都能带回两三亿元的收入。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河南解决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因为,“河南摘棉工”的品牌形象已经面临机械化的冲击。

  事实上,不仅摘棉工面临机械化的冲击,许多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都面临机械化的冲击。劳务输出已不再是单纯的力量型劳务输出了,已开始侧重于技术型劳务输出,更有一些人,以创业者的身份外出淘金。

  “过去,很多河南人到外地务工,后来都变成了创业者,现在,有许多人走出去,其直接目的就是外出创业。应该认识到,河南人并不只是为别人打工的,他们中有许多人已经是老板。”陈义初说。

  而对于仍然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只是一种方式。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机遇。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部免征农业税之时。取消农业税可以说终结了城市向农村汲取税费的时代,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代。但是,还要有体制上的进一步改革,在工业反哺和城市支持的条件下,特别需要加强农业农村这一承接载体的建设。

  事实上,河南的人力资源成就了许多河南的知名企业。而从一些行业或者地区来看,河南的人力资源正在逐渐得到客观认识和公正的社会评价。在此情况下,“第一人口大省”品牌的提出,突破了思维定式,还客观地起到了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

  据各地河南商会介绍,在广东,河南人多达180万人,自主创办的企业有9000多家;在新疆,有人形容“每5个新疆人就有1个河南人”;在北京,最大的建筑大军是河南人,不少河南商人已经在房地产、金融、IT业内立足,并成为其中的精英。被称为“京城鲁班”的周国允,以厚道胜万金,参与了奥运会项目“鸟巢”及国家体育馆的建设……

  从河南的现状来看,尽管把“第一人口大省”作为一种品牌的提法仍然备受争议,但是无论如何,树立“第一人口大省”品牌,应当是河南省努力的一个方向。

  而如何把人口资源由劣势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已不是单纯的经济话题了,而是一次对自身价值的再认识。

  如何挖掘和塑造“第一人口大省”的内涵和价值,人们想到的更多的是提高河南的人口素质。不仅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更要提高人们的科技文化素质。

  如果人力资源能够被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河南人口资源的经济价值无疑将会进一步释放出来,到那时,人均GNP不应再是困扰我们的“局”。

  报告之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重构河南服务业

  ●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0%,距国家标准少了15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值少了10个百分点。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海圣

  这是一个好消息。2007年春节长假,由大年初一到初四,少林寺每天的客流量都超过了3万人次;修武县的白云山、洛阳的龙门石窟等景点,也人流如织。

  “这又是一个大丰收的长假。”河南省旅游局一位人士说。

  但是,旅游业的兴盛并不代表河南的整体服务业已一致向好。2月中旬,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相关数据显示,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0%,距国家标准少了15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值少了10个百分点。

  这是一个必须高度关注的经济格局。早在2005年,河南省的GDP和居民储蓄额双双达到万亿,这表明,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的,产出与消费失衡。可以设想,这一局面如不改变,河南在今后要维持GDP的高速增长,只能继续加大投资。

  现实是,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就已转向了服务业,现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0%,甚至更高。

  如何重构和打造服务业,事关河南的长远发展。而很显然,着手越早越主动。

  服务业短腿

  与GDP过万亿的张扬不同,在服务业,因占GDP比重仅30%,河南省彻底成为了全国“瘸子中的瘸子”。

  应该说,这一格局的形成,与河南省的历史积淀渊源极深,可视为经济发展的不得已“成果”。河南包袱沉重,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为河南带来了生机,当时,如何驾驭这头“大象”的经济走向,或者说如何尽快让河南人脱离贫困,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和职责。有着丰富地下矿藏的河南很自然地选择了以投资、外销为主导的发展策略,并由此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低增长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也是全国大多数省份的选择。

  资本的利益机制就在于以最小的成本博得最大的利润,而这样的一个发展模式,必然是以产业工人的低工资为基础的。不独河南,在中国广大地区,工人的工资没有随着GDP的高增长而增长,都是因此。

  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是靠着前期的投资拉动而藏富于民,河南的服务业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期。这一时期的增长,可看为是对以往多年重建设、轻生活,重工农业生产、轻服务业发展这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校正和补偿。而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河南服务业的增长开始了“疲软”之旅,一直延续至今。

  服务业没有随着GDP的高增长而增长,看起来是一个怪现象。因为从理论上说,人均GDP的增长对于服务业的增长具有巨大的驱动作用。就此,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博士李勇坚曾撰文指出,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服务业的发展势头受到了收入差距的遏制,尤其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服务消费出现了断层,最终,服务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达到了均衡。

  而在惯性作用下,河南省在投资方面选择的偏颇也导致其在服务业领域拓展上乏善可陈,诸如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优秀者寥寥无几。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当全国很多省份拥有了自己的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时,河南展现给世人的却是多个空白点。

  改变已不可缓行,这也是国家的要求。

  直面现实

  中国已意识到了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危险。今年2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该次会议,由温家宝总理主持,他要求今后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合理规划布局,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增加就业,他还着重要求今后要抓好优化服务业结构、创造有利于发展服务业的环境等5个方面。

  在河南,2006年10月23日,河南省政府发布《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该文件第一条就指出河南目前“服务业总量偏小,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相对较弱”,而文件的第五章,全部就下一步如何发展服务业做了详细安排。

  文件显示,河南在振兴服务业上,首先提出的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其次是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围绕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推动金融保险业加快改革发展;再次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第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广告会展、文化创意、动漫网络等重点领域的发展;第五是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规范房地产中介;第六是大力发展会计、法律、评估、认证、咨询、信息、人才等中介服务业;第七是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发展。

  艰难转身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经济体,才是一个能够保证经济良性运转的经济体,一个大国更应在产业提升的同时重点发展服务业,如此,一边是高产出,一边是高消费,实现经济良性运转,国家就能保持持续繁荣,国富民强也就自然而然。

  但是,由投资、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变,绝非一蹴而就,对于仍在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制造业的河南省而言,俨然一艘巨轮转身,似乎有着更大的困难。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由投资、出口和内需构成的,要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必须扩大内需,这就要求必须有有消费能力的庞大群体,如此才能支撑起服务业的骨架。现实却是,由于底子薄、基础弱,河南为强省富民,显然青睐能迅速带来直接效果的制造业,而发展制造业,在强势的资本的抵制下,产业工人的工资必然不高,如此,内需难以拉动,服务业也只能徘徊于低级水平。

  现实是,因为旧有的粗犷的发展模式有着强大的惯性,河南的资源仍在急剧减少,而环境的恶化却难以限制。所收获的是暂时,所牺牲的是未来。

  这就要求河南必须壮士断臂,坚决改变旧有的粗犷的发展模式,一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所做的,尽快建立起兼顾劳资双方共同利益的制度,比如采取方法使得居民收入能够倍增,并且以法律、规章的形式固定下来。

  旧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居民收入必须提高。要发展服务业,这是河南省避不开的“悖论”,也是实现服务业立省的先决条件。

  报告之三:城市人口比例

  向“大城市”进军

  ●现在,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已达到45%,距离现代化标准值50%已比较接近,而在河南,这个数字仅为30%。

  □经济视点报记者 司超慧

  外来务工人员小乔在郑州打工4年后,2004年,他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郑州市户口,摇身变成省会城市市民。“幸亏动作快,当时只要交4元钱,就可以投亲靠友得到郑州市居民户口。”昙花一现的郑州户籍新政,使小乔成了受益人,和他一样得偿所愿的,还有数以万计的郑州周边县市的农民。

  这个情景,只是河南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较为典型和极端的缩影。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说,由于占劳动力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只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2%,因此,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力推进城市化,与提升人均GNP和服务业的比重环环相扣。

  现在,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已达到45%,距离现代化标准值50%已比较接近,而河南,这个数字仅为30%。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自然深知减少农村人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努力也从未停止。2005年出台的《城镇化“十一五”规划》确定了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40%的目标,河南正头也不回地继续向城市化迈进。

  “做大城市”的理想与现实

  截至2005年,河南省已有大中小城市38个、县城90个,另外还有1000多个建制镇。但是,这个数字不仅远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而且低于中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现在我们已感受到,人均收入不过1000多美元,生产过剩就已显现出来。因此专家们讲:与其说是农业落后,拖了工业的后腿,不如说城市化滞后,影响了农业,连累了工业。

  目前,虽然全省城镇总人口已增加到了2400多万,但依然是三个农民养活一个城里人,商品化比率可想而知,即使农民愿意卖,有多少人愿意买?假设是反过来,让一个农民养活三个城里人,情况肯定会大不一样。一来是吃商品粮的人多了,二来是农民的数量少了,土地就可以相对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自然会提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就是市场化,激活一个点,能辐射一大片。

  意识到这一点的河南省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最为典型的郑州市户籍制度改革,其一波三折的经历在全国颇为引人注目。

  2001年11月1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布文件,规定从当天起,亲属投靠、新生儿入户、购房入户等7种情况可以办理郑州市区户口。这是对郑州市区户口前所未有的放宽。

  在当时的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郑州的发展方向被表述为“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全国性区域性中心城市”。根据规划,郑州市区人口要在2020年达到500万。而当时郑州市区人口尚不到200万。300万的缺口,该如何补呢?放宽户籍制度,让外地人入户,成为郑州“拉大城市框架”的良策。

  据郑州市公安局统计,从户口放开到2003年7月,郑州市区新增人口105075人。

  郑州显然对这种“城市化”速度还不满意。要实现规划,郑州每年需要增加15万人,而目前3年才增加15万,于是,一个更加优惠的政策出台了。

  2003年8月,郑州市政府再次发布文件,规定从当年8月22日开始,取消现行的“农业户口”、“暂住户口”、“小城镇户口”、“非农业户口”,实行“一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统称为“郑州居民户口”。

  这一规定同时还明确了更加宽泛的入户政策。一时间,很多在郑的打工者脸上洋溢着一夜之间成为城里人的喜悦。

  原本想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户籍新政”,给城市公共资源带来的压力或许是郑州市政府始料未及的,教育、交通等公共资源的缺乏很快显现出来。

  一年后,公共资源压力下的郑州户籍新政叫停。这在全国各地加快城市化进程、放开户口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2005年底,河南省又一次大刀阔斧实行新的户籍政策:凡是有稳定住所,包括购房和协议租房的外来进城从业人员申请迁入户口,居住地派出所要为其办理入户手续,其配偶和子女也可一并迁入。农民进城的门槛又一次大大降低。

  2006年9月,郑州市又恢复暂住证制度,意在限制和规范外来流动人口……

  作为河南城市的一个代表,郑州在面对城市化的时候的矛盾和慌乱,至少说明“农民进城,城市准备好了吗”这个问题,其实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城市化不只是农民进城

  “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城市工业化水平,那么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之后无法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与之配套的就业、失业救济、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建设也难以跟上,结果是城市化的甜头尚未尝到,城市病便接踵而至。”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说。他认为,城市化不只是表面的高楼大厦和灯红酒绿,而应该以人为本,“修鞋的、买菜的和房地产老板都应该在城市得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城市化中真正受益的是人,应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21世纪是城市经济世纪。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看,河南要想在21世纪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放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的城市化道路。

  但是城市化不单纯是农民进城,它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缺乏城市化,河南的工业化难以加快步伐,信息革命也难以深入发展。城市化,就是要重视城市间的功能分担,建设生活优先、人性优先、感性优先的城市空间,制定城市圈政策,解决城市环境容量与人口规模平衡等问题。这就是说,河南的城市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城市圈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群形成的过程。另外,制定城市圈政策,明确开发区的定位是当务之急。开发区究竟是工业园区还是新城区,靠出售地皮的开发模式究竟能走多远?城市化不仅要追求城市经济的合理性,还要追求包括农村在内的区域社会整体的综合利益。

  一体化:城市化的捷径

  令人欣慰的是,以中心大城市或中心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性经济共同体的出现,为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城市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中心城市群通过向其近郊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催生出许许多多的卫星城镇。而这些卫星城镇正是可以替代农民进城务工、同样可以实现产业非农化或主要收入非农化的新的主要载体。它的前途无量,也决定着它很可能成为破解农村城市化难题的成功途径。

  而城市对一体化的推崇,客观上推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就在人们对“郑汴一体化”的前景争论不休之际,河南又有多个城市相继提出了“一体化”目标。三门峡提出“义马和渑池一体化”、“三门峡和陕县一体化”;洛阳提出“洛偃一体化”、“洛孟吉一体化”;周口继提出“周口商水一体化”、“周口、项城、淮阳一体化”之后,索性把两者合二为一,提出了周口、商水、淮阳、项城四个城市的一体化。

  除此之外,更多的城市在为城市一体化打基础,要求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市向中心城区靠拢。

  城市一体化,正在催生河南的城市化浪潮。

  “这不是偶然,城市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捷径。”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产业研究室副主任袁伟认为,作为经济主体的城市,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张,其集聚能力越来越大,人口、资金、信息以及其他生产要素都流向城市,就会使城市产生自我扩张的内在冲动。而通过两个乃至更多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可以更好满足地城市扩张的欲望。

  他进一步分析说,近年来,各城市兴建开发区和行政新区之后,负面效果开始出现。但是,城市一体化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规避这些因素。

  报告之四:农业增加值比重

  新农村建设的河南实验

  ●河南目前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8%,而现代化的标准值为15%。这不是说明河南农业的发展达到了很高水准,恰恰相反,这反映了河南经济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过大。

  □经济视点报记者 刘九学

  春节刚过,驻马店农民小陈就听说自己所在的村庄要建新农村,政府要拿钱盖房子,于是他就把原来打算在新宅基地建房子的计划暂时搁置起来。小陈说,他们都很关心新农村建设,但具体什么样的农村是新农村,他们比较模糊。于是就有了各种传言,有人说就是政府拿钱给他们统一建设新房,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但是小陈又困惑了,要是住进楼房,自己再养鸡鸭就比较麻烦了。

  和小陈一样,许多农民把新农村建设单纯理解成政府拿钱盖房子,这显然是对新农村理解的一个误区。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始,强化了政府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更是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求解,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

  对于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河南来说,河南的现代化就是要看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如果新农村建设的误区不解决,不但新农村建设举步艰难,这些美好的目标甚至可能会落空。

  亟待提高的农业现代化

  2006年,对于河南来说又是丰收的一年,河南GDP增长14%,保持在全国第五,同时连续两年跻身GDP万亿俱乐部。但是对于河南这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来言,农业增加值比重过大也影响了河南的现代化进程。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相关数据显示,河南目前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8%,而现代化的标准值为15%。

  专家表示,河南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不是说明河南农业的发展达到了很高水准,恰恰相反,这反映了河南经济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过大。

  但农业资源丰富的河南与浙江相比,农业增加值的优势并不明显。2002年,河南、浙江农副产品总产量分别为5272.91万吨和1631.42万吨,两省比例为323:100,农业增加值分别为1282亿元和680亿元,两省比例仅为189:100。这说明,河南农业附加值较低,农业资源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加快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加大农业产品的工业化转化程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河南目前许多农村都有了新农村建设的雏形,它们既有新乡县刘庄村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老典型,又有临颍县南街村、巩义市竹林镇、卫辉市唐庄镇等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好典型,也有濮阳县西辛庄村、武陟县西滑封村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典型。在这些村,无一例外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一些村办企业不仅转化了当地的农业资源,还实现了当地人家门口就业,并把村办企业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企业标杆。他们的发展经验,也形成了河南新农村建设的宝贵经验。

  碱场村的新农村实验

  恼里镇碱场村是长垣县普通的一个村庄,但在新农村建设上却走在了前列。2007年初,记者见到了既是农民企业家又是碱场村支书的孙景红。说起新农村建设,孙景红顿时来了精神,向记者讲述了碱场村在新农村建设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碱场村1300多人,总地面积2759.3亩,现在却拥有9个村办企业。孙景红说,按照农民志愿的原则,村里把各家各户的土地集中起来,以土地为介质进行入股,每个农民都成为村委的股东,村委把这些土地集中起来之后,发展高效农业,以企业化经营,成为股东的农民享受年底分红,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平时还可以在这些企业中工作并且享受工资。

  在实践上,碱场村还动员农民搬出了空心村,重新在新村建设起了每家360多平方米的两层半楼房。由企业投资建设,然后以成本价卖给农民,对于暂时家庭条件较差的农户,他们与之签订还款协议,免息分期付款。新村中还建设了齐全的学校、超市、医院等公共设施,实现了村庄都市化。通过空心村改造,碱场村新增加土地100亩。

  村办企业有饲料厂、生猪养殖厂、肉联厂、食品厂一体化企业,农民既是股东又是工人,通过发展股份制集体经济,碱场村又把农民团结在了一块。由于有集体经济做后盾,碱场村的资源得到更大利用,效益也逐渐显现出来。前不久,新加坡一个公司考察了村里一条龙农业化产业链之后,对项目很感兴趣,准备双方合资共同进行食品加工。

  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孙学敏认为,像刘庄、南街村那样走集体经济的思路,只是适合当时的环境,如今实行起来很困难,目前,农民的自由度高了,思想也更分散了,很难实现联合。像碱场村这样参股建立集体经济制企业,则是对集体经济的一个创新。

  孙学敏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走集体经济道路、企业家道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而主导力量一定是农村经济中的企业家。通过在农村发展壮大一批企业家,通过他们的创业创富,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碱场村的宏远起重机厂做的都是工业大企业的生意,但是业务人员都是村里的人,市场在外、原料在外,他们通过接触大企业,学习到许多管理方法和经验。现在农民最缺乏的是创业、创富精神,碱场村的一个措施就是培养农民的创业观念和创富观念,通过观念引导,使这些世代种粮的农民转向产业工人,进而成为农业企业家。

  以前的农村建设中,媒体更关注这些农村经济带头人的奉献精神,对于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几乎一概忽略,孙学敏则认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支点就是选择农村企业家,通过国家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支持,推动农业发展,将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链 接

  中央八个“一号文件”

  新中国成立后,一共颁发过8个与“三农”问题相关的“一号文件”,这8个文件记载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也体现了高层求解农村问题的大逻辑。

  前5个“一号文件”,发布于1982年至1986年,内容基本上都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使凋敝的中国农村开始繁荣。

  第六个“一号文件”:

  2004年发布,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发出信号,农民受益451亿元,被誉为“含金量最高”的文件。

  第七个“一号文件”:

  2005年发布,宣布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全面取消牧业税,并明确2006年在全国免征农业税。

  第八个“一号文件”:

  2006年发布,提出推进新农村建,强化了政府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更是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求解。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何处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

  报告之五:农业劳动力比例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农业劳动力比例为55%,而现代化标准值仅为30%。

  河南农民工城市生存样本

  □经济视点报记者 刘九学

  2月24日,农历正月初八,洛阳市新安县农民工小吕早早来到郑州解放路劳务市场,小吕找了个有利的位置,把自己事先写好的“自荐广告”招贴放在路边。人还少,招工的老板还没来,小吕从兜里掏出一颗香烟,悠悠地点上,开始了一天的等待。

  下午,和小吕一样想找个好工作的农民工越聚越多,他们一字排开,在白纸上写上自己的特长和找工作的种类后,就站在这些“自荐广告”的旁边,等待用工老板的挑选。

  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郑州农民工劳务市场的农民工只是河南省1746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一个缩影。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9717万的河南人中,71.1%是农村人口,而外出务工人员就占了农村劳动力的33%,河南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工输出大省。而占33%的农民工2006年外出劳务收入就达到955亿元,约占农民纯收入的40%。

  来自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一组数据表明,2006年全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省外输出1090万人,省内转移652万人,境外就业(含外派劳务)4万多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多达710万人,占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40.7%。

  从一带十、十带百的零散外出打工方式,转变到有订单、有组织地外出打工,打工经济已成为河南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此外,随着全省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的明显提高,还在全国叫响了“林州建筑”、“长垣厨师”、“遂平家政”、“唐河保安”、“西华的哥”等一批劳务品牌,河南农民工也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生存模式。

  打工村的农民工富起来了

  位于豫东平原的驻马店新蔡县龙口镇边刘庄村,原本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一无资源、二无交通优势,那里的农民很早就开始进城务工,经过近十年来劳动输出,边刘庄村的农民工在天津创造出了自己的劳务品牌。从打工到抱团打工再到自谋创业,边刘庄村的农民工带动了方圆几十里的农民在天津就业。

  刘林青和刘天明是边刘庄去天津打工较早的农民工,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们从建筑队上的小工做起,逐渐在天津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然后熟悉了带工的套路后,就做起了包工头,把村里的农民工组织带到天津,做起了项目经理。目前,边刘庄村在天津建筑市场中的项目经理就有11个。项目做大之后,这些农民工就开始筹备成立自己的公司,涉足实业领域。

  刘林青说,他的公司去年不仅拿下了国内一家大型建设集团中铁集团的订单,还和一些大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天津的大型建设项目服务。

  项目经理刘前进在建筑市场掘得第一桶金之后,计划转行到实业领域。刘前进表示,年轻时候做的是力气活,年龄大些就要考虑做实业,他准备在实业领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工厂的选址计划设在郑州。刘前进说,中原崛起后,河南在涂料、防水防腐市场上将来肯定有很多机会,自己也是看中这一点才决定回乡投资的。

  从打工到创业,再到做实业,边刘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工村,边刘庄村的农民工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标本。

  省委书记批示下的农民工讨薪

  孟宪潮是平顶山市叶县农民,为了讨薪,他先后7次进县城、9次进法院,在法院等单位花了1300多元,历时半年奔波在两个城市之间,却还是没有要回一分钱。

  2006年,媒体的一篇关于农民工讨薪的报道引起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徐光春批示说:“我们口口声声关心农民工,可是损害农民工的事天天在发生。请人大发挥监督作用,责成有关部门立即解决。”3天后,孟宪潮等7名民工拿到了自己的工钱。

  针对孟宪潮讨薪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涉及农民工权益案件审理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意见》。《意见》强调,农民工因追索劳务费用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不论是否经过劳动仲裁处理程序,各级人民法院都应立案受理。以此为契机,河南省人大还加快研究制定《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保障条例》,尽快将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对劳动输出大省河南来说,应该是一个迟到的福音。

  同时,河南省政府也积极协同省外相关机构制定保护农民工的相关政策。2007年1月中旬,河南省法律援助中心称,截至2006年底,河南省已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律援助中心签署《省际间农民工法律援助协作备忘录》,以法律文本的形式首开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省际间大协作的先河。

  农民工法律权益如何维护

  政府的引导促进了农民工的就业,并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保障。然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农民工用工制度还没有形成,关于农民工的相关法律因为无法落到实处,从而使农民工无法得到相关保障。

  在解放路劳务市场,一位来自平顶山的农民工告诉记者,自己在郑州一家速冻食品公司的车间打工,虽然这家公司在郑州很有名气,但他们对农民工并没有实施规范的管理,进厂根本不签劳动合同,而且加班从来没有加班费,忙时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公司的口号是人性化管理,实际上是野兽化管理。”说道激动处,他显得很生气。

  南阳市桐柏县的农民工邓先生也反映说,因为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协议,现在他们想向劳动部门投诉也没有相关证据,“我们根本不懂这些法律,用人单位不跟我们签,我们要么干下去,要么走人。”邓先生一脸无奈。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公布的农民工劳动保障大型调查也显示,目前全国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虽有所改观,但在部分企业仍然存在。在这些企业中,农民工平均被拖欠金额约为2100元,平均被1.9个企业拖欠过工资。

  “只有企业形成健全的农民工用工制度,农民工的法律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维护,政府的角色不仅是制定相关制度,还要强化用工企业制度的落实。”一位专家指出。

  报告之六:大学普及率

  教育现代化梦想

  ●河南的大学入学率达到14.5%,与15%的现代化标准值相比,实现程度达到97%。

  □经济视点报记者 桑 燕

  “我是我们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今年读大二的胡小康(化名)有些羞涩地回答记者的提问。即便是现在,他所处的那个1000余人的豫东平原的小村子里,也不过只有3个大学生,其中还包括一个专科生。

  胡小康不知道,《中国现代化报告》的“2005年中国地区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中,河南的大学入学率达到14.5%,与15%的现代化标准值相比,实现程度达到97%。对于胡小康所在的村子来说,这些数据是难以理解的。

  沉重的大学梦

  见到胡小康的时候,他正在为弟弟总结自己的复习方法。胡小康的弟弟胡小勇(化名)是一名高四学生(高三复读生),2006年高考失利,仅取得300多分的成绩,被迫留级,为自己的大学梦进行又一年的冲刺。

  像胡小勇一样的学子很多。据胡小勇说,仅他所在的复读班的学生就达80多人,而他所在的高中只是这个县城的四所高中之一。胡小勇说,自己压力很大,因为复读班里去年高考成绩在400分以上的占到一半以上。

  胡小康说,自己也是由高四考进大学的,第一年参加高考时考了482分,上大学无望,不得已留级,第二年才以542分的成绩上了河南的一个二本学校。胡小勇说,他所住的寝室共有6名同学,其中5名是从高四考入大学,另一位是经过高五(复读2年)考入的。

  高考如过独木桥的辛苦很多人都有体会,但河南似乎更加明显,这与河南的省情有关。

  要理解这个问题,先了解一组数字:复旦大学40%的名额分配给上海,中国科技大学1/6的名额归安徽,武汉大学学生有一半是湖北人,更有甚者,浙江大学本地生源占70%。

  这组数字证明,不仅仅是地方高校招生名额向本地倾斜,一些部属院校国立大学也在大规模向学校所在地倾斜。而河南没有这些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部属院校、国立大学。虽然河南号称拥有84所普通高等院校,但本科院校仅有28所,并且很多还是刚批建的。相对于河南近1亿的人口,人均比值可以想象。

  应该说,河南本科生数量偏低,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河南高校数量少、高等教育的规模偏小。用数字来做一个比较:北京户籍人口是1100多万,河南户籍人口是9000多万,但北京的高招指标却是河南的五六倍。也就是说,无论教育水平如何,从录取名额来看,北京3个考生中有2个可以上大学,而在河南,五六个中才可以上一个。特别是重点大学、国家一类大学更为明显。有人做过统计,在北京,每81个考生就有一个上北大或者清华,而在河南,上北大清华的几率只有1/3000。

  胡小勇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以他第一年的高考成绩,如果在其他省份,可以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但在河南,他只能复读一年。他第二年的高考成绩在一些地方可以读重点大学,但在河南,他只能勉强上一个二本学校。

  不仅是大学入学率,留级生的百分比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指标,留级生的百分比在4%以下。因为,教育现代化不仅包括普及化的特点,还包括科学化。留级生百分比从侧面反映的是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留级无疑会降低资源利用率。

  而河南因人口多、高校少带来的高考录取分数过高、留级生过多问题,无疑是一种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

  数字差距

  胡小康对于97%的现代化指标实现程度难以理解,在河南省教育厅的工作人员看来,14.5%的大学入学率也同样不能反映出河南的教育水平。

  “应该说,通过近几年对教育投资的加大,河南的大学教育正在由精英化向普及化转变。”河南省教育厅规划发展处张琳认为。此言不虚,以前考上大学的是天之骄子,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普及。同时他也更正说,“河南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8.3%。”

  不仅如此,通过两免一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等行为,2006年河南省小学入学率达99.86%,中学入学率达98.35%。河南本科院校达28所,普通高校是84所,并且高等学校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等都实现了多样化。

  不能否认,教育所带动的人口素质、科技人才及思维观念的提升,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仅仅以高等教育入学率来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教育指标,显示不够客观。而教育的现状与现代化的距离,显然也不是仅仅以97%的实现程度能衡量的。

  有人以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法制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教育的终身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开放性来诠释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其中,这些特征又可以细分为多种评价指标,如中小学等基础教育情况、公共教育经费投资占GDP的比例等各种指数应该也是基础教育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

  虽然,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发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河南省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4.6亿元,但是,河南省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不足3%。“十五”期间,河南人均受教育年限也仅达到8.4年。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的统计显示,河南省在每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87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102人,拥有研究生文化程度的只有5人。这个数字表明,虽然河南人口的整体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高学历人口的比重仍然较低。

  可以说,教育现代化同社会现代化一样,不仅由物质层构成,同时也包含制度层、观念行为层等较为抽象的特征。以教育设施和教育手段组成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只是浅层次的、表面的现象,它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象征和物质基础。而由教育法制建设、观念、思想和组织行为所构成的现代化才是深层次的,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这些不能用数字来表现。

  借 鉴

  ●对于一个拥有上亿人口的传统农业大省——河南省来说,实现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异常艰巨的任务。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河南要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中原崛起,必须立足发挥后发优势,坚持一化(信息化)带动,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联动”,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从欧美现代化历程看河南工业化战略

  □岳希忠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并完成传统工业化的国家(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主要欧美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各异,工业化道路呈现出不同特点,形成了若干代表性模式。主要是:英美“自由放任”的内生型模式,德国、日本“政府主导型”模式以及新兴工业化模式。

  我省是中国的缩影,省情特征与国情大体一致。作为欠发达省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总体上不占优势,还处于垂直竞争的底层。要进入水平竞争的行列,除了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充裕的优势、大力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外,从理论上说,我们具有后发优势,包括报酬递减的后发优势、科学技术的后发优势、制度和管理的后发优势以及结构转变的后发优势,等等。目前,我们正面临着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后发优势凸现。

  1979~200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全国9 .5%,河南10.7%;1991~200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全国9.9%,河南11.5%;1996~200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全国8.3%,河南10.1%。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进程快于西部地区,但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在全国居中等偏后位次。

  河南的后发优势,除了后发优势的一般特点外,它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1)传统研究的后发优势主体至少是在经济上独立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日本、中国的台湾等,而河南则是中国内部的一个区域。(2)与东、中部的关系和上述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在一个国家内部,资金、技术、劳动力以及产业等生产要素的转移要相对自由得多;(3)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后发优势,而相对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两种先进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引进国内外两种来源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产品具有国内外两个市场。具有较强的学习优势。(4)自身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条件较好。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等,与东亚各国和地区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我省工业化已经达到一定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一定发展,科教事业具有较好的基础。(5)在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加入WTO后,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等各要素的流动将更加方便。国内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市场的作用日益重要。所以,河南的后发优势具有一个全新的国内外环境。(6)当前正在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为河南的后发优势增加了新的内涵。

  从具体情况看,我们属于机遇型后发优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沿海企业将生产地转移到内地,而将经营与销售放于沿海,大胆引进外部的资金、项目与人才,对我们是难得的机遇。

  河南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力巨大。一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大。无论是人均GDP、产业结构的优化度,还是城市化水平,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完全符合“后起之益”的特征,因此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具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经济总量居全国第5位,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形成了门类比较全的工业体系,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日益增强,交通、能源供给水平大为改善,经济发展基础坚实;三是投资拉动动力强劲。是南水北调中线、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点投资区域之一。高速公路网、大容量电厂及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将推动投资需求的增加。而且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投资主体更趋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主体的作用越来越大,为投资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四是消费需求潜力较大。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农村市场的开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未来消费空间十分广阔;五是非公有制经济将增添新的活力,城市化和信息化将有力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河南工业化战略选择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买方市场的形成,标志着推动我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备体制基础,经济进入新阶段,经济结构进入新的转换期。

  作为工业化的后来者,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比较劣势,结构调整要注重发挥动态比较优势,从自身禀赋结构出发,准确把握现有比较优势并着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要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要高度重视发展成本。三是要把城市化作为结构调整的龙头,发挥城市“发展极”的推动作用。

  (二)突出“带动”作用,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辅相成,核心是“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我们处于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重叠之中,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两步并成一步走,“两个过程”合龙更有战略意义。

  (三)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伴生互动,走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河南特点的城市化道路。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加速器,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蓄水池。加速推进城市化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省产业结构最大的后进性,表现为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过低,约占30%,城市比率约30%,改变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率过低的局面必将成为整个经济结构优化与调整的关键环节。而第三产业是城市型产业,没有城市化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在现代经济中,第三产业也是制约第一、二产业发展、决定其效益和效率的基础结构。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要以发展第三产业为基础和前提,因此未来经济发展,离开推进城市化战略,将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工业化进程中,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经济再上新台阶中最活跃、潜力最大的增长点,更是吸纳农业劳动力的重要地带。应动态地、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坚决冲破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改革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创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传统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基础上,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带动第三产业优化升级,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的领域和范围,扩大总量;培育新兴行业,增加比重;把教育、科技和信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旅游、文化等休闲服务业,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行业和社区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合理引导资源配置,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发挥我省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分工组织的组织模仿和管理模仿,跳跃一些分工的中间水平,实现较高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要像美国UPS、联邦快运等知名企业那样提高物流作业质量,有效提高现有物流设施的利用率。

  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很大的压力。应当采取高覆盖面、低标准、受益金额递减的办法,辅之以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与保值增值来解决。这是顺利走出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必须抓紧抓好。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王伟)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