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民生问题
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
□本报记者 赵 蕾
自十六大始,“民生”二字渐次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
在十届人大最后一次会议召开前,本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2003年,39岁的郑教授成为最年轻的人大常委,是19名“年轻人大常委会委员”之一。郑教授一度被认为是国内较早系统地研究民生问题的学者,也是国家相关民生政策制定过程的亲历者。2005年1月25日,他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等观点。
2007年“两会”前夕,郑功成就此次“两会”热点话题,以及中国民生政策的走向、自己作为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履职体会,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重大责任
记者:今年的人大会议上,围绕民生问题将有哪些亮点?
郑功成:这次会议的议程直接涉及民生的不多,不过,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将继续体现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事关民生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等问题肯定会成为代表们的热议话题。
记者: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团拜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责,外界也认为本届政府是对民生问题是最为关注的,您作为较早提出关注民生问题的学者,怎么看?
郑功成:我对总理的讲话感到异常兴奋。每届政府都有自己必须认真应对的挑战和奋斗目标。上一届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像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加入WTO等等。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政府和老百姓的关注点就转移了,时代要求政府更好地承担起切实保障民生、不断改善民生的重大责任,同时政府也日益具备了这种实力。199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只有8000多亿,2006年达到3.9万多亿,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政府已经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了。我曾经于2004年春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即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真正重视民生才能保障民生,只有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改善民生,提出政府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之义务,有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之责任,学者也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之道义,有研究民生和提供解决民生问题方案之责任。现是确实到了切实保障民生、全面改善民生的时代了。本届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及已经、正在及将要采取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是公众有目共睹的,我春节期间到湖南平江农村调查,得到的确实是农民普遍称颂的结论。
记者:你曾提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后改革时代”。
郑功成:对。那是我在2003年底应邀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讲座时对时代发展所做的基本判断。基本的依据是改革开放初期绝大多数人受益的时代已经过去,利益分割的时代已经到来。上世纪末以来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劳动关系严重失衡等问题的暴露,表明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代应当成为历史,而促使全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走向共富的时代应当尽快到来。而后改革开放时代较前一个时期相比,其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全体国民合理地分享到国家持续发展的成果。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