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说中国历史上造成环境污染的第一位名人,追溯起来,竟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他在家门外的池塘中每日洗笔,使得池水都变黑了,被称为“墨池”。王羲之污染环境有过错,但勤学苦练,书法成就受到后人敬仰,“墨池”与白鹅,也成为其家乡浙江绍兴令人缅怀的一景。
然而,打印机和墨盒生产企业爱普生的遭遇就不那么走运了,如果说爱普生是中国喷墨打印机市场的“王羲之”,近年来就深受类似于“墨池”的“残墨”问题的困扰。
日前,“残墨风波”再度兴起,2007年1月中旬,广州消费者田原以“墨盒提示更换之时仍有残墨”为由,将国际著名的IT巨头爱普生告上了法庭。而针对这一诉讼,尽管原告尚未接到任何法庭文件,已经被大量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其中“一盒有残墨的墨水平均能污染60立方米的水源,可以想象,每年销售的3382.4万只墨盒,即使每只墨盒只留下一滴残墨,也能污染15000亿立方米的水源”的数据被反复引用,媒体反复惊呼“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将是非常可怕”,大有“墨水淹死人”的架势。
其实,余墨的存在是完全正常的。犹如汽车的油箱指示针到达报警红线时,油箱内还有少量汽油一样,任何一种品牌的墨盒在完成其使用寿命之时,必须保留一部分残墨,从而确保打印机的安全和打印质量的稳定,这是一个全球喷墨打印机领域的常识。正因为如此,主流墨盒生产企业都在其包装和说明书中印上了对于消费者的特殊承诺:确保消费者在一定打印环境和打印标准下能够完成多少页的打印任务(业内简称为标称页数),满足标称页数而不是“将墨用尽”,也是打印机行业通行的客户承诺。
针对余墨问题,有人提出彻底放弃原装墨盒,改用可以多次填充的兼容墨盒,是保护环境的理想途径。那么是不是这样呢?前不久,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打印显像应用分会曾经选择了爱普生、惠普、佳能、利盟等国际企业生产的原装墨水和许多本土企业生产的兼容墨水,针对欧盟《指令》中涉及到的铅、汞、镉、六元铬、聚溴二苯醚和聚溴联苯等6种有害物质的含量进行了全面测试。结果显示,原装墨水有害物质的含量很低甚至完全没有,令人担忧的是,本土企业所生产的兼容墨水,其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
科学的问题还需要科学手段来分析和解决。笔者认为,针对墨盒的环境污染问题,要解决人们争执的焦点,不是应不应该有余墨的问题,更好的着眼点是更多地投入精力,建立完善而可行的回收体系,教育消费者,防止随意丢弃墨盒,投向大自然。事实上不仅是墨盒,一粒钮扣电池,一节普通电池,都能够造成巨大的污染。而这就像要解决电池污染问题,也决不是在“是使用充电电池而不是一次性电池”“电池用完之后其中是不是还有余电”这样的问题上,是一个道理。
笔者衷心希望,环境污染的“墨水”,不至于淹死王羲之,也不至于淹死爱普生。(本文不得转载)
(编辑 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