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还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加大进口促进力度,鼓励国内短缺性商品进口,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施零关税待遇,继续落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的降税措施,鼓励扩大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引导国内行业组织和企业加大对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顺差对象的专项采购力度,促进双边贸易平衡,缓解贸易摩擦。
在出口方面,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对一些资源性产品,采取取消退税政策或下调税率的措施。煤炭、天然气、石蜡、沥青以及木炭、部分木材初级制品等,其出口退税被取消。纺织品、家具、塑料、打火机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此次政策调整有利于抑制“两高一资”产品(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调节高额外贸顺差。
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从数量上看,我国已跻身外贸大国之列,但外贸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2006年,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成为外向型经济的一大亮点。
2006年,我国出口了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自主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产品,积极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重要资源型商品进口。数据显示,2006年,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达到56.7%,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达到29%;进口产品中,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9.9%上升到23.6%。
在我国的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占据了“半壁江山”。我国的加工贸易还存在总体处在价值链低端、国内企业获取利润较低等问题。加工贸易优势不能丢,结构要升级!2006年,调整完善加工贸易的一项项政策渐次出台,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部分不断提高。统计表明,2001年,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部分为535亿美元,到2006年,国内增值部分已上升至1889亿美元。
外贸顺差仍然过大,推动外贸平衡发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还需努力
当前,外贸顺差过大仍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2007年,应当在推动外贸平衡发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方面再下功夫。
2007年,要继续合理运用出口退税、出口关税、加工贸易产业准入等手段,限制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出口。同时,从转变观念、完善政策、理顺机制入手,为企业扩大进口提供更好的条件。
要继续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一方面靠“压”,把“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压下来,抑制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靠“保”,大力支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此外,还要继续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