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压岁钱调查显示,54%%的人把压岁钱全给孩子处理,近七成市民希望发压岁钱应量力而行莫攀比
调查目的:“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过年期间,给孩子送压岁钱是中国历来的风俗传统,孩子们也在一份份惊喜中感受到来自长辈的关爱。
压岁钱这一习俗是否给您带来了经济压力?您是否希望孩子对压岁钱能有更好的规划?“重庆晨报·春节压岁钱调查”揭晓传统习俗与现代理财观念碰撞下的新变化。
调查样本:网络调查、街头问卷共1645份
解读专家:市社科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孙元明
昨天,解放西路小学的孩子在交流自己压岁钱是怎么花的。
压岁钱不能“因噎废食”
对于春节给压岁钱的风俗,三成受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再延续压岁钱风俗,但有48.8%%的人认为,压岁钱的习俗有必要延续。
“给压岁钱是传统过年的习俗之一,应该保留。”市民陈先生在接受街头问卷调查时说,“现在有些人的做法让赠压岁钱的习俗变了味,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和陈先生持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尽管有12.2%%的人春节给出的压岁钱在1000元以上,但在礼物、压岁钱和压岁贺言这三者之间,72.5%%的市民坚持认为,过年还是应该给压岁钱。
专家解读:压岁钱是中国春节传统民俗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内容,它和鞭炮、年夜饭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形式构架。同时,还体现了长辈对于晚辈的祝福和关爱,近半市民认为应该保留这一风俗,也体现了公众的真实心态。
争面子加码派发红包
从过去的1元2元,到10元、50元,再到100元、1000元……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市场行情”也一路飙升。今年春节,有12.2%%的市民给出的压岁红包超过1000元以上,27.5%%的市民去年春节压岁钱在500元以上。
28岁女士小欣在春节前和丈夫带着两岁的女儿,回丈夫老家上海一趟,派发红包花掉了她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比“预算”整整翻了一倍。
“侄儿、侄女……连远房亲戚家平时没见过面的孩子,都要给。”小欣说,原计划给每个孩子最多50元钱,但到婆家后才发现,丈夫的兄弟姐妹给女儿的压岁钱一出手都在百元以上。为了不失面子,小欣只有比照这个标准加码给压岁钱。
对此习俗,69.9%%的受访者认为,应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来给红包,不要互相攀比,16.9%%的人认为应象征性地给十元、二十元即可,而8.6%%的市民期望压岁钱不要成为商业送礼的一种方式。
专家解读:有一部分人送压岁钱变了味,成了上下级送礼或亲属之间攀比的一种方式,这也成为社会上讨论是否应废除压岁钱的原因之一。在保持压岁钱这一传统风俗的前提下,应着眼于“体现长辈对晚辈关爱、祝福”这一传统文化理念上来,应量力而行或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段等区别操作。
大人孩子都爱乱花钱
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压岁钱交给孩子全权处理。“过年了,看到孩子们得到压岁钱高兴的样儿,让我们感到了节日欢乐的气氛。如果这压岁钱能让孩子们真正学会理财,那未尝不是件好事。”罗女士的看法代表了众多家长的期望。
正因为如此,54.1%%的孩子得到过年钱完全归自己处理,只有16.3%%的孩子将压岁钱全部上交给父母。
但向孩子“放权”的同时,新问题又出现了———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用钱毫无计划,大人、孩子都如此。
年后回单位上班首日,重庆市五一技校的小周老师一算才发现,春节竟花掉了两千多元。“没有回老家,没有孝敬父母,怎么花掉这么多钱?”细细想来,原来除购置一些物品外,其余支出几乎都是在每天和朋友逛街或应酬中悄悄花光。
调查显示,44.4%%的孩子对于压岁钱没详细的用途计划,48.8%%的孩子将压岁钱花在逛街购物上,其次才是用于个人爱好消费和购买学习用品。
多数成人对于年终奖金也缺乏具体的规划。60.6%%的受访者认为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只有28.8%%的市民会将年终奖金用于理财投资。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林祺实习生方毅采写本报记者杨新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