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3月2日消息(记者李仁主实习记者李晓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昨天在合肥成功运行并通过国家验收,这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项目。
核聚变能以氘氚为燃料,具有安全、洁净、资源无限3大优点。利用可控的核聚变反应,造出“人造太阳”,以解决人类发展的能源之需,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梦想。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原名HT-7U)于1998年7月由原国家计委正式立项,2000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国家投资1.65亿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非圆截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该项目的科学目标旨在探索近堆芯条件下等离子体稳态运行模式,从而为未来稳态运行的先进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提供重要的工程技术和物理基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的科研人员经过8年艰苦努力,于2006年初成功进行了装置的工程联调,自2006年9月起开始转入物理实验阶段,现已成功开展了两轮物理实验,在全超导磁体稳定运行条件下,获得了最大电流500千安、9秒重复放电、大拉长比偏滤器等离子体等多项实验成果。
该项目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自主发展了65项关键技术和新技术,形成了一系列技术生长点,创造了多个国内乃至国际第一。如铠装电缆超导导体(CICC)是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的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为了满足工程需要,等离子体所自主生产了EAST所需的总长度达35公里的大电流CICC导体,这不但使中国的CICC制造技术处在世界先进行列,产量达世界第一,同时创造性地发展了无焊瘤管—管对接焊技术、薄壁焊缝超声波检测技术等一整套大型超导磁体制造工艺,全面提升了我国大型超导磁体设计、制造和综合实验测试能力。相关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创新还包括大型超导磁体的设计和制造、大规模超低温制冷技术、任意可控的急剧变化大电流设备技术等,这些都属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EAST装置的建设和投入运行为国内外聚变研究搭建起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目前,等离子体所已同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16个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20多个工作组,与国外14个著名研究所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联合科学家小组近40个,一个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局面初步形成。
EAST的成功建设得到国际聚变研究专家的高度评价。由29位国际聚变界权威人士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在评价意见中指出,“EAST是全世界聚变工程的非凡业绩,是全世界聚变能开发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EAST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投入运行并拥有类似于即将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而采用全超导磁体的托卡马克装置。EAST的成功建设和运行为中国平等参加ITER这一重大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由国家发改委、中科院、科技部、国家档案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领导和相关院士及专家组成的34人验收委员会认为: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项目实现了原定的建设目标,性能在同类装置中处于国际领先位置。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率先在我国成功建成,整个实验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装置主机及其重要子系统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该装置已全面、优质完成,为我国核聚变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说,这是我国聚变开发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也是我国科学家对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认为,该项目的建成为我国核聚变事业的发展穿凿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来源:中国广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