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社情民意可以“通天”
深夜来访2000年夏季的一天深夜,江苏某市几位农技推广人员找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志福家,向他反映问题。
这样的事情在杨志福委员家里并不少见,“我记得他们来访时已是晚上9点多。
原来,在2000年初,该市出台了这样的一份红头文件:一是该市农民必须购买本地生产的化肥碳酸氢铵,外地化肥不准在本地销售。二是化肥销售必须专属于农资公司,农技推广部门一律不准销售化肥等农资产品。更为恶劣的是,依据此文件,该市将农技推广部门经营的优质化肥全部予以没收。
某市的这一红头文件显然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在作怪,严重侵害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技推广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多次与当地政府交涉无果后,该市600多名农技推广人员书写联名材料,推选几位代表到北京上访。在农业部,几位上访代表从一位工作人员口中听到了杨志福委员的名字。“这件事由农业部出面处理有点难度。你们去找一下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福吧,他对老百姓的事情最关心,一定会帮你们向上反映的。”农业部的这位工作人员曾是杨志福委员的一名学生,他当即打电话向杨委员讲明情况。
当天,几名上访的农技人员辗转找到杨志福委员,杨委员告诉记者,当他翻到上访材料的最后几页,看到了密密麻麻600多个农技推广人员的签名。“每个名字上面按着的红手印让我受到了深深的震动。”
当天夜里,杨志福委员久久无法入睡,他连夜提笔给当时主管农业的温家宝同志写了一封信,他写到:江苏某市出台这样的红头文件明显违背国家的有关规定,严重侵害了当地农民和农技推广部门的利益,影响了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个问题看似只是一个地方的小事情,如果不予以纠正,势必发展为影响全局的大问题。他建议对此事进行调查,坚决纠正这种错误的做法。第二天,杨志福委员就将这封信连同上访材料一起交给全国政协。
让杨委员感到高兴的是,温家宝同志看到了全国政协报送上来的这份社情民意,并在上面作出批示,责成江苏省迅速调查处理此事。
“杨委员,我们全市农民群众和农技推广人员感谢您!感谢政协!”此后不久,杨志福委员接到当时来访的一名农技人员打来的电话。在电话里,这位农技人员兴奋地告诉他,江苏省已派出专门的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并作出处理决定:撤销该红头文件,对主管负责人予以撤职处理,允许农民自由选择购买化肥,将没收农技推广部门的化肥予以返还。
一封不敢署名的检举信
2004年初,杨志福委员到南方沿海某地出差,一位熟人转交给他一封不敢署名的检举信。杨委员至今不知道这封检举信的作者是谁,只听说是一位退休的农业专家。这封信反映该地一所名牌大学筹划圈占三个乡镇、共计38万亩土地兴建大学城。目前,此计划已在实施阶段。
杨志福委员从信中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回到北京后,他立即撰写了一份紧急社情民意。他写到,该省人均耕地只有0.5亩,耕地数量严重不足。如此大规模占地兴建大学城,势必造成耕地流失,大批农民无地可种。中央已三令五申对兴建大学城的做法予以制止,当地政府还顶风占地,这并不是个别现象。他呼吁中央采取紧急措施制止这种现象的进一步蔓延。
全国政协很快将杨志福委员撰写的社情民意通过《政协信息》反映到中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回良玉也批示或圈阅了这篇信息。温家宝总理指示国家有关部门立即对信息中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调查和处理。
“社情民意可以‘通天’啊”,在向记者讲述了几个反映社情民意的故事后,杨志福委员发出这样的感慨。他说,在履行政协委员职能过程中,他深深体会到政协委员通过提案、信息等渠道可以直接把老百姓的呼声反映给中央,起到下情上达的“直通车”作用。这些提案和信息,为中央研究形势、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在协助党和政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志福已连续三届担任全国政协农业界委员,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十余年间,他多次通过提案和社情民意为国家利益、百姓利益奔走呼吁,他反映的很多信息都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杨志福委员已连续三届担任全国政协农业界委员,2004年6月,他被聘为十届全国政协特约信息员。如今,因患眼疾几近失明的杨志福委员仍继续热心于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在今年“两会”上,杨志福委员表示,他将继续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而呼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