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李建敏周婷玉张淼淼)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人文学家李汉秋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即将来临之际提议:“闹”元宵,政府官员应像古时那样“与民同乐”,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社会和谐。
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李汉秋委员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元宵节“官民同乐”习俗古已有之,从汉代开始,汉文帝就规定了元宵节要“与民同乐”。
李汉秋认为,既然过元宵节习惯被称为“闹”元宵,就要非常“热热闹闹”地“闹”,这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性的节日,跟那种关在一家一户里面过除夕的家庭式、家族式节日是不一样的。
“对中国人这个比较含蓄的民族来说,‘闹’元宵就是中国的‘狂欢节’,因为这一天全民都在‘闹’。”他说。
李汉秋认为,现在元宵节要多搞活动,虽然不一定要放假,但“与民同乐”的传统要继承下来。
“借元宵节这个社会性的、传统上‘与民同乐’的节日,政府官员要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同老百姓一起欢乐,从而使官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富有人情味,并促进社会和谐。”他说。
“让百姓按民俗规律把节日过好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如果政府官员能与百姓一起欢度节日,将更能推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他说,现在的传统节日大多是由商家推动的,他们关注更多的是传统节日中能作为卖点的物质层面,而忽视其精神价值。
元宵节在中国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元宵节更是盛极一时。
去年9月,我国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李汉秋介绍,现在“闹”元宵,农村比城市热闹,小县城比大城市热闹。“传统的东西在大城市被抛弃的比较多。”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