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网是为查找信息和娱乐
目前,北京未成年人(城八区)登陆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调查数据显示:寒、暑假中平均每天上网3.02小时,城八区的未成年人放学后平均每天上网1.38小时。小学1年级至3年级的学生中有21.0%的人上网;小学4年级至6年级的学生中有40.9%的人上网;初中生中有64.5%的人上网;高中生上网的比例则高达83.6%。
就上网的目的来看,“查找信息”和“玩游戏”是未成年人热衷上网的两大原因。当追问接触网络的被访者上网目的时,65.4%的人回答是为查找信息;62.0%的人是为了玩游戏;43.6%的人是为了下载需要的东西;还有37.1%的人是为了上网聊天。可见,全市未成年人中虽然网民众多,但在网络资源的利用上仍显肤浅,网络对于部分未成年人来说只是“玩游戏”和“聊天”。
2.未成年人习惯在家收看电影频道和观看光盘播放的电影
各种文化娱乐方式充斥着现代生活,但看电影却依旧受到未成年人的喜爱。各种电影类型中,动画片、喜剧片、科幻片、动作片和枪战片依次位居最受未成年观众青睐的电影类型前五位。
虽然绝大多数未成年人喜爱看电影,但电影院却未能和小观众们拉近距离。如今更多的青少年选择在家中“看电影”而不是去影院欣赏。调查显示49.7%的未成年人选择在家中观看“电视台播放的电影”,37.5%的未成年人会把“电影光盘”买回家看,只有28.9%的人选择去“影院观看”电影。当问及影响他们去影院观看电影的原因时,38.9%的人回答是受时间影响,还有17.1%和15.7%的被访者回答是因为票价高和无人陪同。
3.近四成的未成年人平时不看报纸,对新闻关注度较低
当今7岁—16岁的未成年人中,有看报习惯的人并不多。数据显示,在城八区已经具备阅读能力的未成年人中,仅17.1%的人经常阅读报纸,有44.9%的人只是偶尔看看报纸,有38.0%的人基本不看报纸。
另外本次调查发现,城八区7岁至16岁处于学龄阶段的未成年人日常对于新闻的关注程度不高,仅有53.6%的被访者平时收听、收看新闻。在各类新闻中,关注娱乐新闻的人数最多,占所有被访者的28.5%;其次是体育新闻,占25.0%;再次是法制新闻,占19.1%。
4.最崇拜文艺界、体育界明星
在被问及“你最崇拜的三位偶像的名字”时,被访未成年人给出的答案中出现最多的是文艺界明星的名字,占60.3%;其次是崇拜运动员,占59.4%;再次是崇拜伟人,占28.5%。崇拜科学家、作家和政治家的人数远小于前三者。
运动员刘翔是未成年人中呼声最高的偶像,7岁至16岁的被访未成年人中,有34.4%的人是刘翔的崇拜者。
5.参加特长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为兴趣而学习
调查显示,城八区4岁至16岁的未成年人中,定期参加特长班、兴趣小组等特长培训的人数众多,占到被访者总数的63.0%。各年龄段中,7至9岁未成年人参加特长班的比例最高,为81.9%。
许多社会舆论认为,为应对升学和就业的竞争,许多家长和老师盲目地为孩子选择他们不感兴趣的特长班,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但调查显示,定期参加特长培训却并非为自身兴趣而学习的人,只占到总人数的16.9%,为自身兴趣而学习的人占到总人数的47.5%,说明绝大多数参加特长班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兴趣是一致的。
6.四成多青少年不识孔孟,传统文化亟待传承
调查显示,全市未成年人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继承情况并不理想。当问到“被称为我国国粹的戏曲种类是什么”时,选择错误答案或回答“不清楚”的人占到33.5%;关于“谁创立了儒家思想”这道基础的问题时,更是有高达41.8%的人选择了错误答案或是回答“不清楚”。博大而精深的传统文化,悠久而璀璨的国学知识,却面对在当代青少年中断档的困境,这种现象急需全民族的关注和反思。
备注:2006年下半年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与市文化局《新剧本》杂志社联合进行了“北京市未成年人文化需求”调查。共调查样本3846份。其中:4岁—6岁的幼儿家长405名,7岁—12岁的小学生621名,13岁—16岁的中学生599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