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到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前夕,历时4年。
我们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感受人人皆有,事实胜于雄辩。回眸本届人大的4年,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军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种种变化。
立法:越来越集中民智、反映民情、体现民意
2006年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劳动合同法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有关方面共收到各地群众对这部法律草案的意见191849件。这一数字创下了全国人大立法史上的新纪录。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后,40天里共征集到意见11543件;在修改个人所得税法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立法听证会,直接听取公众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近年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扎实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进程,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争取在本届任期内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和提高立法质量的工作重点。开门立法、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使这一进程明显加快。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使现行宪法更加完善,成为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国情、与时俱进的宪法。从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到民法商法,从行政法到经济法,从社会法到刑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的全面推进,为我国朝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当前我国立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向着民主立法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景文说:“十届全国人大的立法工作越来越集中民智、反映民情、体现民意,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我国法制发展的真正动力。”
经济:科学发展观取代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
2003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里程碑,人均GDP跨上了1000美元的重要台阶。但“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据统计,我国沿海12个省市占了全国GDP的60%。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贫富差距几乎达到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与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发展明显滞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的确使我国取得飞跃式的发展,但一些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误解为“增长是硬道理”,一切工作安排、考核指标都是以GDP为中心,这种做法近年来已经日益显现其缺陷。人们对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进行深刻反思,开始从教训和实践中寻求新的发展观念——科学的发展观。
“十五”时期,环保指标是我国唯一没有完成的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环保欠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无论是绿色GDP核算报告发布,还是政府绿色采购的推行,我国环保正由原来的“末端治理”转变到贯穿经济生活的全过程。
与单纯追求GDP增长不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更加艰巨的工作,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等诸多方面。我国的“十一五”之所以是“规划”而非传统的“计划”,一字之改,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很贴切的体现。
中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因为追求经济的高增长而损伤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机理。用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的话说:“这就像一个人,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搞垮身体。”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今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各行各业的共识和坚决行动。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