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评·综述

中国持续发展需跨越七道门槛 预示改革方向调整

  《瞭望》文章:突破七道“门槛”

  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题必须破解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董瑞丰

  发展升级预示着改革方向的调整。当前,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逐渐清晰化: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巨大,人民安全健康受到威胁,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又不均匀等,这既令中国经济增长付出代价,也是中国持续发展需要跨越的门槛。

  “紧张”

  自然资源的供求紧张,已不仅是对未来的警示,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困局。

  资源消耗,留下隐患。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2.6倍。到2005年,我国的石油消费为3.2亿吨,对外依存度近50%。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我国2010年和2015年原油缺口将分别达到1.8亿吨和2亿吨。

  对资源的大量需求不仅使我国的能源、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造成紧张局面,而且也使土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面临巨大压力。由于长期高度依赖地下水资源,目前华北地区已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相当于四个北京市的面积。有关专家以上海为样本推测,地面每沉降1毫米,经济损失即达一千万元。

  效率不提,难以为继。

  我国经济目前正在快速向产业结构高度重型化转变,加上现有规模巨大的加工业和低附加值产业,资源高消耗、低利用率的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选取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属的消耗量来计算节约系数,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中国仅排在第54位,属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列。

  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19,2003年上升到1.42,2004年更高达1.8以上。也就是说,今后我国要用能源消费翻两番来支撑GDP翻一番,以这样的规模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显然是难以为继的。

  资源开发得不偿失。如中国具有战略优势的稀土资源,近15年来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价格却下降了36%,国内有关矿产企业的利润普遍只有1%~5%。而正是这种低廉的价格,换取了我国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以及附带的战略优势。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大量进口我国稀土产品加以囤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部分拥有稀土矿的国家实行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的稀土矿,转而从我国进口作为战略储备。

  此外,环境成本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中常常被忽视,而实际上这一附加成本十分高昂。经不完全而且保守核算,2004年污染损失为5118.2亿元,占到了当年GDP的3.05%。

  安全软肋暴露无遗。随着国内生产对能源资源需求迅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第一时间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而我国很难作出回避或缓冲。

  如作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却不能掌握铁矿石国际市场价格的话语权,2005、2006连续两年铁矿石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极大地冲击了国内钢铁生产行业。

  同时,运输安全问题也成为可能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石油进口途径较为单一,对海上运输通道过于依赖,这些现状都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保护”

  需要进行保护的,除了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之外,还包括生态环境和全体国民的健康。

  极力防范生产事故,是保护生命安全的迫切需要。2006年,我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了8.1%,同时付出了4746个鲜活的生命。今年1月份,全国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上升了34.5%和38.7%,矿难多发的态势仍未减缓。

  除已经成为矛盾焦点的小煤矿安全,我国各大江河水系沿线广布的化工项目存在同样的安全隐患,一旦引发,可能造成更大的生产事故。

  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中的排查结果显示,在7500多个化工石化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化工、石化行业存在着严重的布局性环境风险,这是近年来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激增的根本原因。

  从防范安全事故,到关注环境和人的健康,“保护”内涵进一步丰富。专家指出,目前,我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将近3亿农村人口的饮用水不合格;一半以上的城市空气不达标;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

  环境的恶化和防护措施的不足,导致职业病危害尤为严峻。据劳动部门统计,2005年末全国暴露在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下的劳动人口多达2亿人,每年新增职业病患者1万人以上。其中,尘肺病的威胁最为严重。专家警告,目前尘肺病患者有100万人以上,近年来在农民工中扩散迅速,2010年前后将成为中国农村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研究表明,农民工患病后的昂贵医疗费用以及劳动能力的丧失、死亡,不仅使农村众多家庭迅速贫困,而且普遍面临家庭解体、老人无人赡养、孩子失学等问题,其危害绝不亚于突发性的安全事故。

  保护指向“健康消耗”。有专家分析,我国经济起飞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消耗国民健康积累基础上的,据测算,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约1500万人患支气管病,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

  医学专家认为,我国每年200多万的癌症死亡者,70%与环境污染相关,全国人民都在为环境污染支付经济和健康成本。世界银行预测,我国因肿瘤患者造成的损失是1432亿元人民币,2020年将达到6万亿元人民币,占当时GDP的24.4%。

  自主创新

  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平快”思路,导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我国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目前,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行业,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占60%至90%。

  高出口低利润,在产业利润曲线中赚取最低部分。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基本上处于扮演“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时期,高出口却只带来低利润,商品在市场流程中的研发、设计、技术和品牌销售服务都被发达国家垄断,即所谓两头在外、绝大部分利润送给了发达国家。

  专家估算,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也就是说,每100元的利润中,中国只能得到5元,换来的却是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的后遗症。同样有数据表明,中国出口赚取1元利润,跨国公司赚取6元。

  高产值低工资拉大分配差距,抑制国民生活水平提高。近二十多年,我国GDP高速增长,工资增长却相对迟滞。有资料显示,我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别为17%、16%和12%,目前仍不足15%。

  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到每个月仅有875元。有学者指出,我国GDP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月工资10年仅提高了68元,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水平,如果把物价等因素考虑进去,实际是负增长。

  在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力低成本有效降低了制度转变的交易成本,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没有相应地普遍增长,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国内消费能力的不足,无法以内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长远来看,工资水平低下严重阻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阻碍了企业对创新的投入和产业的升级,也阻碍了建立前二者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创新能力薄弱造成整体竞争被动局面。目前,中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3%,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中国大中型企业中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约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

  研发投入不足,限制了自主创新的整个链条,对基础研究的限制尤为明显,而许多行业核心技术不能突破,却往往源于基础研究的薄弱。

  就业

  我国目前就业市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二是存在结构性错位,总体上供给比需求低一个档次。

  总体上劳动力供大于求,高级岗位劳动力供不应求,二者并存。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持续严峻。2006年,我国就业岗位缺口达到1400万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加75万人。据世界银行预测,从2000年至2020年我国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呈现增长势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内不会改变,而且矛盾将更加突出。

  在存在巨大岗位缺口的同时,我国的劳动就业也暴露出结构性的错位,主要表现为低职业素质就业人员供给大,在各个级别的劳动力市场中,供给比需求低一个档次的情况普遍存在。

  最明显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技工荒”现象,显示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资料显示,从去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2.38、2.2和1.99。

  教育在提高全面就业素质方面没有发挥足够作用。一方面存在普遍的高级职位人员短缺,一方面是过剩的劳动人口,低级职位人员过剩,这当中,教育成为纠正就业结构错位的结点。但是,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最主要途径,目前我国的各级教育却仍不能满足提高职业素质的实际需求。

  此前的大学扩招,在迅速扩大高等教育人群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一系列问题,高等院校毕业生并不能完全满足高层次岗位需要。与此同时,传统上作为我国职业技能培养基地的技校、职高和中专,发展并不乐观,阶梯型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不能提供与就业岗位所需素质对应的劳动力。

  保护、发展高就业行业。在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能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产业,保护好这些产业中的工作岗位,扩大这些产业中的工作岗位。

  在利好的产业政策鼓励之下,以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迅猛,但其对就业贡献不大。作为吸纳就业的“大户”,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待进一步发展,服务业的比例需要继续提高。

  保障

  虽然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仍显单薄。

  2007年1月,从全国养老保险暨社会保险局长座谈会上传出消息,今年我国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到年底将分别达到1.95亿人、1.7亿人、1.12亿人和7000万人。与去年相比,这四项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增幅都将在550万人以上,其中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增幅将超过1200万人。

  然而,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介绍,包括4000多万已经退休人员在内,我国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只有1.6亿多,不及劳动人口的一半,覆盖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在广大农村地区,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规模化增长,大量农业用地或闲置,或转为建设用地,农业生产和土地对农村人口的传统保障作用实际已经大大降低。但是,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及时填补这一空缺,仍存在大量的空白地带。

  截至2005年9月,社保在农村的普及率只有13%,且多数集中在少数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停滞在5000万人左右,与全国农民的总数相比差距很大;农村低保虽然近年发展迅猛,但目前低保对象也仅有1509万人。

  城市困难人群就业能力下降。在城镇,相比十年前的职工大规模下岗分流时期,困难人群的就业竞争力持续下降。这部分人群大多适应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能及时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职业培训,在就业结构错位、就业压力更为巨大的今天,竞争再就业的能力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亟需完善其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面临统筹问题,关键在于缺少合理的政策制度安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认为,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太低、管理高度分散,难以进行全国调剂和均衡发放,是造成基金征收、养老支出和待遇享受等苦乐不均的一个体制原因。

  对此,中央早就有文件要求,并提出社保体系实行垂直管理,这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社保专家郑功成认为,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职能是维系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它必须是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需要采取垂直管理体制才能适应。选择垂直管理体制,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易于失控的局面,同时还可以提高整个制度的运行效率,并有效规避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中的巨大风险。

  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府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能够有效缩小发展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然而,目前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明显,在质和量两方面均存在不足。

  政府缺位,公共服务不均衡。近年来,公共服务不均衡的现象在“伪市场化”的旗号下普遍存在,尤其以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表现明显。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认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全体居民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首要职责,当前要把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在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上。

  公共服务不足导致人力资源提升缓慢。以教育为例,有关调查显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长期欠账,直至2004年仍有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小学使用危房。

  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基础教育投入不足阻碍了劳动人口素质的提高,不能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升级提供基本保障。

  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不畅,激化社会矛盾。以医疗服务为例,据了解,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其中,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约48.9%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应住院而不住院。

  核心价值

  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风气、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素质,在当前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改善干部作风。干部队伍既要有服务人民的态度,也要有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因此,树立良好风气,改变少数干部中存在的学风方面,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群众路线方面,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全局观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生活作风方面,包养情妇,生活堕落等恶劣风气,仍要下较大力气。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社会主义作为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其实质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而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目标。

  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要看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程度和水平。“共同富裕”既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更是一种最高层面和谐关系的体现。牢固树立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建设保证共同富裕的机制体制,创造有利于共同富裕的社会氛围与文化环境,将保证中国发展升级顺利实现。

  大力提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现实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应用于世;另一方面,在吸收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则始终关注中国国情,始终围绕中国人民的愿望与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现实。

(责任编辑:刘峰)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矛盾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