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聚焦两会
本报记者 杨傲多
“贾主席今天作的报告全面客观,对过去一年来政协的工作作了全局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总结,既高度概括,又有生动的事例,还有具体的数据支撑。
张桃林委员的话说出了许多委员的心声。委员们普遍反映,贾庆林主席所作的工作报告简洁精练、文风朴实、重点突出,充分肯定了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各党派、各界别的作用,对去年工作的总结实事求是,对新一年任务的部署切实可行。
下面这组数字充分反映了全国政协常委会一年来发挥的重要作用:共立案并交办提案4999件;组织了有673位常委、委员参加的23个视察团,形成视察报告22份;编报《政协信息》265期,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122人次;受理群众来信26000多件,接待政协委员、统战对象、知名人士和人民群众来访685人次。
重大问题决策 发挥重要作用
2006年,全国政协召开了十届政协第十四、十五次常委会议。常委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问题召开常委会议,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一些重要意见被分别吸收到相关文件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到会通报情况、听取意见。这是重大问题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在人民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的生动体现。
2006年,全国政协向中共中央报送了44份调研报告或专项建议,其中有关“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内容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采纳。
专题协商建言 提供参考依据
2006年,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政协常委会举行了两次专题协商会。在协商会上,委员们同到会的国务院领导及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进行互动交流,及时沟通情况,当面交换意见,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平等议事的特点。协商成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作了充分反映,为国家重大决策更好地贯彻落实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2006年4月至5月,根据政协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主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了一系列调研。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刘成果带领“乡村清洁工程”专题调研组对河北、湖南、四川等省的1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实地考察,认为该工程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综合性措施,是推动农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应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国有条件的农村务实推进。
改进提案工作 创新委员视察
一年来,政协常委会把改进创新提案工作和委员视察工作,作为全国政协的一项重点工作。明确了提案工作以提高提案质量为基础、以增强办理实效为目标、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建立健全协调高效的提案工作机制的改革思路,明确了委员以巡视察看、咨政建言、反映社情民意、开展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定位。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2005年就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关于非政府组织专题调研作出批示,要求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发挥农村民间组织作用问题。
2006年,罗副主席率领社法委调研组赴山东、河南跟踪调研,形成“加强农村民间组织的培育和规范”的报告,推动了民政部该项工作的进展。社法委还赴上海、广东调研,形成了“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的报告。
工作重点确定 作出全面部署
今年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对今年的政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建言献策。2007年将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十七大精神,组织开好常委会议,以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建设、推动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为议题,召开专题协商会。着重就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等开展专题调研,组织委员视察。
———广泛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组织相关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为加快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献计出力。
———切实加强政协自身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协工作水平提供坚实基础。加强界别工作,在总结十届政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政协换届,研究并合理设置界别,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界别作用的工作机制。
本报北京3月3日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