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1937年,年仅23岁的牛津大学毕业生乔治·霍格乘坐“玛丽皇后”号来到纽约,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他先搭便车穿越了美国大陆,投靠他的阿姨穆里尔·莱斯特,两人随即航海到达东京。穆里尔阿姨想让日本人了解她对军国主义的看法,霍格对阿姨的立场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日本人,因此来到了中国。
1938年1月,霍格抵达上海。当时日本人刚刚控制了这座城市。在那里,他作为一名记者为美国合众社工作,目睹了日军占领南京时犯下的暴行。
在中国呆得久了,霍格逐渐学会了中文,并对发生在中国的抗日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霍格在写给父母的信中提到,他的生活非常危险,但他愿意帮助中国进行抗日运动,而且他已经成了“洋秘书”,经常和共产党领导人讨论抗战后的中国前途。
任校长管理60个孩子
1939年日本开始发动了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即杀光、烧光和抢光。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女孩闯入了他的生活。但女孩在一次伏击中受伤,最终由于血液中毒,死在了简易的手术台上。霍格对她的死感到十分悲痛,但这并没有动摇到他在中国呆下去的决心,他仍穿行在“那个满是死人、生命垂危的病人和伤员的乡村地区”。
1943年霍格来到陕西省西安以西的双十铺(今陕西凤县),并被任命为当地一个技工学校的校长。当初建立这所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技术人才以巩固国共合作抗日取得的成果,以前的8位校长也都是外国人。
最初,学校里调皮捣蛋的60多个农民孩子曾让霍格束手无策。随后,他借鉴了英国公立学校的管理办法,规定男学生必须在天亮前起床,然后在冰冷的河水里游泳锻炼。在借鉴英国学校管理方式的同时,霍格还向孩子们传达抗日理念,叫孩子们唱抗战歌曲。霍格打破了学校以往的管理传统,并在没有任何校训的情况下,改变了学校管理松散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为避日军将学校转移
然而霍格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时,日本人的铁蹄正朝中国西部推进,于是,霍格毅然决定把所有孩子向甘肃转移。
执行这样的决定风险很大,因为这是一段难以想象的危险跋涉:崎岖的山路,还有无处不在的日本兵。虽然学校里的男孩子多数都有十几岁,但仍有一些学生的年龄还非常小,更糟的是冬季已经来临。霍格组建了一个手推车队,再用5辆骡车把教学设备、学生、图书和食品一起运走。
1945年初学校开始了搬迁工作,而那一年也是20年来最冷的一年。两个男孩在长达10周的搬迁过程中没有坚持到最后,其中一人死于心脏病,而另一人中途放弃返回出发地。
霍格一行人沿着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历尽艰险,越过雪山来到沙漠的边缘逃避战火。最终在1945年3月,这位校长率领着一群筋疲力尽的孩子们抵达了甘肃省的小镇山丹。
霍格在山丹租下一座破庙,将它们改造成教室。4个月后,新学校建立了起来。霍格在和学生打蓝球时,一只脚受伤染上了破伤风,最后因缺少药物治疗于1945年7月22日死亡,年仅30岁。
剑桥大学凯斯学院地质学家布瑞恩·哈兰德当时正在那里做地质勘探,在霍格死去的前几天和他见了面。哈兰德说:“他当时处于极度的疼痛中,但是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仍保持快乐。在他死的时候,学生们齐唱校歌。木匠们则连夜为他打了一副棺材。”
人们在他死后的第二天,为他举行了葬礼。霍格的遗嘱很简单:“我愿把我的一切献给学校。”在今天的山丹,还有乔治·霍格的墓碑,碑文是一首诗:彩色绚丽的生命啊,光辉而又温暖,为了它,人们一直奋发向前。他已逝世了,从此不再奋战,在战斗中,逝者的生命,却更辉煌灿烂。杨教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