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小龄童品西游》全国上市。不同于《水煮三国》、《大话西游》之类对名著的戏说、恶搞,现在流行另一种“名著心得”:紧扣原著,展开分析,结合当下换个角度看名著。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于丹说论语和庄子、六小龄童品西游……
“娱乐圈的读书人”蔡康永曾对本报记者说起,他在台湾主持过好几个读书节目都失败了,他说:“看电视的人不看书、看书的人不看电视,我们想把这二者调和起来,看起来很困难。
”他没有想到央视成了出版指南。
“即使是看了电视去买书的人,也只能说他们消费的是电视的副产品。真正的读书人有自己稳定、成熟的阅读取向,不会随流行左右。而畅销书的读者就很容易受到电视等媒体的影响,从而增加谈资。”传媒人士陈小蒙说:“从名著中寻找密码、寻找励志,都能成为畅销书,由此可见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众消费心理。也许这些书的观点并无突破,很多提法都是书本或学术上的通论、常识,可是由于不读书、不愿意读书、读不懂书的人太多,又有电视媒体的推波助澜,读者当然呼呼地跟着流行进行扫盲。”
和孙悟空一起读《西游》
自从演了孙悟空,六小龄童就和《西游记》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六小龄童不满足于用形体诠释《西游记》了,他要把对《西游记》的理解和心得告诉大家。本周《六小龄童品西游》全国上市。在2日的首场签售中,读者纷纷把对“孙悟空”的喜爱投射到这本书上,有读者一口气买了30本准备送人。
作家郑渊洁说:“孙悟空是中国想像力的化身,他的魅力在于其变幻无穷。六小龄童之所以将孙悟空演得出神入化,在于他对《西游记》的准确把握和对其想像力的深度共鸣。应该说,六小龄童多年来饰演孙悟空不单是一项艺术活动,他是在将《西游记》的无穷想像力传播给大众。现在,六小龄童在拥有众多观众的同时,还要拥有读者。”
那么这本书写了些什么呢?六小龄童介绍说,《六小龄童品西游》是按原著章回为脉络,以孙悟空的发展变化——猴的生物性、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佛的神圣性——为主线品读原著故事及人物,此外也融入了部分拍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六小龄童说:“我用了17年去饰演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角色,对这部传世之作有着深刻的感情和领悟。”六小龄童认为,如果要评价古典小说对中国人的影响,《西游记》应数第一。“中国人最早接触的古典名著就是这部作品。《西游记》被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的范围和次数,也是中国第一,涉及到戏剧(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艺、电影(故事片、戏曲片、动画片)、电视剧、漫画、卡通画等几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被改编最多的当数京剧,现在保留曲目的京剧剧目即有几十种之多,只有三国戏、包公戏可与之媲美。”
而该书责编郎世溟认为今年《西游记》有可能会出现新的高潮:“因为张纪中正在筹拍电视剧《西游记》,成龙和李连杰也想在好莱坞弄一部《西游记》,六小龄童本人也正在与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和《指环王》导演彼德·杰克逊接触,准备拍电影。”
考虑到市场竞争激烈,虽然六小龄童还没全部写完全书,出版社还是赶紧把上册出版了。“此类书是当下的流行趋势。如果不先出版上册,等他全部写完,估计市场上会出现其他人品读《西游记》的图书。”责编郎世溟说。
至于为什么请一个演员品西游,责编告诉记者:“六小龄童不是学者型的,但这么多年他一直在琢磨《西游记》,而且他对佛教和道教也有自己的研究,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体会出他研究的深度,比如有一章研究了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的区别。《六小龄童品西游》一书旨在通过对《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艺术形象的拓展,展现原著中隐含的对我们当代人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的启发价值,如《积沉在中国文化深处的石头精神》。”
六小龄童演孙悟空深得民心,六小龄童品西游能不能品到读者心坎里,读者最有发言权。
李峥嵘F158 制图宋溪H185
抢鲜阅读
五百年后的省悟
我们常说其实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之后不觉醒,还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错,这样就无药可救了。悟空在五百年的“有期徒刑”中是有省悟的。我想孙悟空第一个一百年觉得不服,嘴里总喊着“如来,你把俺老孙给骗了”;第二个一百年他一直在问自己,自己怎么会在这儿;第三个一百年他思索自己为何失败;第四个一百年他终于明白天外有天;第五个一百年他开始省悟了。最后在第六个一百年他逐渐成熟,欣然接受了观世音菩萨给他的建议——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来立功赎罪。
志存高远,拥有远大抱负,这是孙悟空和他结拜兄弟牛魔王的最大区别。其实牛魔王论法力和武功都不错,悟空和他打斗时也费了很多力气。虽然牛魔王武功高强,却毫无远大志向,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陷在欲望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他本来已经娶了一个绝色美人铁扇公主,却还到外面包“二奶”,整日和玉面狐狸精混在一起,还经常和一伙狐朋狗友在酒桌上狂饮,不醉不归。结果怎样?玩物丧志,最终不仅妻离子散,还被打回原形。
胸怀大志,目标明确,这是孙悟空一个很宝贵的品质。五百年的省悟,让悟空明白一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其实比不上在天宫里的任何一份差事。但悟空热爱这份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十四个春秋,悟空和唐僧一起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一路上降妖除魔,扶弱济贫,最终护送柔弱的唐僧到达灵山,立下赫赫战功,成就了辉煌的事业。所以他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F158
选自《六小龄童品西游》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你品我品
《三国》大历史
《品三国》易中天著
易中天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中去分析他们的行为,从而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例如: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刘表是治世的能臣,鲁肃是战略型人才。易中天承认这些都是猜测性结论,希望观众通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比较、论争,自己作出判断。为何讲三国?易中天在《我的历史观》中说,首先是纠正把历史人物简单地区分为好人、坏人这种善恶二元对立的历史观,不能以道德代法制,所谓以德治国是不可行的;其次,很多历史人物的悲剧是由制度造成的,希望今天的读者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水浒》的潜规则
《闲看水浒》十年砍柴著
很多男性读者从小就把梁山好汉视为心中的英雄。十年砍柴对《水浒》的分析,让人重新认识了这些好汉,用现在文明的标准来看,水浒英雄并不是真的英雄。他们有着种种势利和凶残:宋江用钱收买人心,吴用随风倒,李逵滥杀无辜,连一个天真孩童都不放过。十年砍柴受到吴思《潜规则》的启示,剥掉江湖义气的外表,展现出赤裸裸的利益计算、权力斗争。
《红楼梦》藏密码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刘心武著
一边是红学家对刘心武“揭红”的声声讨伐,一边是刘先生奋笔继续:揭秘、点评、解读,一本接一本。在刘心武的眼中,《红楼梦》就是一部《达芬奇密码》,他是一个挖宝人,要把阅读变成一个猜谜的过程,去发现虚构背后的真实。
有读者说刘心武帮我们拾起了很多忽略的细节,耳目一新。也有读者说:刘心武所有的推测都是建立在《红楼梦》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所以其中的角色应该有原型,但是如果这一切只是臆想呢?这种阅读方法不会把阅读引入歧途?
其实把文学作品当做密码本并非刘心武首创,这是“红学”索隐派的传统。国外还有人编写软件,把《战争与和平》输进电脑,据说能预测古往今来呢。如果国内哪个电脑迷给《红楼梦》编个程序,说不定能捣鼓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秘密。
《红楼梦魇》无密码
《红楼梦魇》张爱玲著
张爱玲并不是考据学家,不会沉溺在史书里找对照。她是凭着小说家的敏感和对红楼的熟悉,完成了这本书。例如,她从林黛玉服饰变化的细节判断80回后不是曹雪芹所作。张爱玲说自己对《红楼梦》熟悉到每个版本有一个字不同都马上会发现。书中谈了各种版本;有一章专门说《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 李峥嵘F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