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国计为民生
■本报记者 谢光飞 张娜
3月5日下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别参加、采访了重庆代表团和浙江代表团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在发言时建议国家给予重庆在大项目的布局和建设方面以更大的支持。
与此同时,浙江代表团也在3月5日下午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发言的代表从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农村文化建设、公共财政投入等方面谈到,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我国政府职能的历史性转变——从经济管理转向社会服务,即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注重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余姚市委书记王永康在发言中指出,余姚市新增财政收入的70%用于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比如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翁礼华说,浙江新增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投向民生”。代表们认为,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在财政预算安排、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面,都在向社会福利、公共卫生、教育、扩大就业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倾斜,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明显加大。关注民生是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最显著的特色。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通过参加、采访重庆代表团和浙江代表团的政府工作报告全体讨论会发现了我国东、西部地方政府的差别之大——当西部较“发达”的省市还处在从各方面“要政策”、“要钱”的状态,东部发达省市已开始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给钱”。可以说,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上,“要钱”政府可能比“给钱”政府更有实际难度。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央政府2007年的执政纲领,其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理念是需要各地方政府贯彻执行的。
记者采访的一些全国人大代表都持这样一种观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从对私人物品消费的需求转到对社会公共品的需求。社会公共品供给不足和低效引起的矛盾已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现在即使是低收入人群,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也集中于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述的中央财政主要投向领域就是公共品,真所谓国计为民生,这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