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600村民同吃“敛巧饭” 二百年习俗要申遗(图)

600村民同吃“敛巧饭” 二百年习俗要申遗(图)

600村民同吃“敛巧饭” 二百年习俗要申遗(图)
■摄影/本报记者钱冰戈

  600村民同吃“敛巧饭” 二百年习俗要“申遗”

  对于怀柔县琉璃庙镇杨树下村的村民来说,每年的正月十六远比大年三十、初一来得热闹、喜庆。在这一天,全村150多户600多名村民都会拿出自家过年存余下来的鸡鸭鱼肉、五谷杂粮、青菜豆腐,在村口架起锅、摆开桌,男女老幼齐上阵,张罗一上午,中午就在村头美美地吃上一顿丰盛的“敛巧饭”。据了解,这种欢送春节、迎接农耕时节的奇特风俗在这个村已经沿袭了180多年。

目前,该民俗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0多口直径1米大锅一字排开

  昨天一早,杨树下村的老老少少就为这一年一度的“敛巧盛宴”忙活起来了。村中的孩子三五成群,每人手提一只“敛巧袋”,挨家挨户地到村中的各位长辈家拜晚年,再从长辈家中“敛”上肉、蛋、白菜、豆腐、杂米、带鱼等各色各样的食材,然后再从村中的几条胡同陆陆续续地汇聚到村头,满脸骄傲地将这些食材交给大人们,为“等米下锅”的大人们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上午10点左右,30多口直径1米左右的大锅已经在村口从东向西一字排开,60多名身着大红棉袄的村中妇女在锅前添柴、下米、切菜、炖肉……忙得不亦乐乎。“你看这锅是红豆饭,这锅是杂米粥,最赶劲儿的是这锅———红烧肉……你们中午可一定过来吃啊!”村民孙桂荣边说,边逐一打开锅盖向记者透露着锅中的“秘密”。

  她告诉记者,她打小就生活在杨树下村,当自己还是个到各家各户去“敛”东西的小姑娘时,她就最盼着每年的这顿热闹的“大餐”,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年近50的她如今是“敛巧饭”的“掌勺”,可她还是最盼着这顿能让全村人一起团圆、热闹的“百家饭”。

  ■和邻居闹别扭“敛巧饭”一吃了之

  还不到中午,村中的老老少少就把自家的桌子、板凳搬到了村头儿,各自带上了碗筷,好喝两口儿的还带上了二锅头,早早地在村头的寒风中拉开架势,要美美地吃一顿。只见孙大嫂刚一揭开炖肉大锅的锅盖,热气腾腾的大锅旁就立刻出现了一溜儿十几个人等着排队的滑稽景象,这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刚盛了豆饭还顾不得把碗放在桌上就立即来排队盛肉了,而有些“聪明人”则拿着小盆儿“兵分几路”,将饭菜分头盛回去,再在桌旁狂吃痛饮。

  “去年,因为宅基地的事,和邻居闹了点儿别扭,一年没说话,等吃‘敛巧饭’时,村里的长辈一说和,我们那点儿磕磕碰碰也就化解了。老哥俩喝杯酒,问个好,气就全消了。”60岁的霍洪德老人说,“我三年前就搬到山下女儿家去了,可每年的正月十六我无论如何都要回来,和乡亲们一起吃这顿‘团圆饭’。”

  ■民俗专家观摩“敛巧饭”申遗有戏

  昨天,民俗考古学家宋兆麟、民俗专家赵书等9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也参加了杨树下村“敛巧饭”的活动。宋兆麟表示,参加这个活动让他感到很兴奋,因为在北京,乃至在北方还有保存这样完好的民俗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这项传承了近200年的民俗对如今邻里、社会的和谐仍然有很大的益处。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这项民俗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有关部门应该投入适度的人力、物力,将这项文化民俗活动保护完好,传承下去。

  目前,“敛巧饭”作为民俗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专家的角度看,还是很有希望入选的,该申报项目的进一步论证工作将从今天开始。

  敛巧饭:始于嘉庆年间流传180余载

  每年正月十六吃“敛巧饭”,是杨树下村早在清代嘉庆年间第一批逃难到此建村的村民举办的活动,后来这一民俗一直流传下来,未曾间断,至今已经有180多个年头了。最初的“敛巧饭”,就是由村里的闺女和小媳妇拿着瓢、盆等挨家挨户去给村里的老人家拜年,同时敛一些各家过节剩余下来的小米、玉米、肉、冻豆腐、萝卜干等食品,再由村里的中年妇女将这些食品做成百家饭和百家菜,并在饭菜里放入针线、顶针儿等,全村女性围坐着一起品尝。吃到针线、顶针儿的人就意味着心灵手巧、飞龙走凤,能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会被称作巧媳妇,因而称为“敛巧饭”。

  吃完饭后,村民们还要将剩下的“巧饭”撒在河滩、田埂上喂鸟儿,让鸟儿吃饱后不再糟蹋田地里的粮食。同时借“雀儿往旺处飞”的老话,预示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到这时,年才算正式过完,村民开始准备新一年的耕作。

  新中国成立后,这项最初只有村里的女性参加的活动才变成全村男女老少共同参与的“合家饭”。之后,每到正月十六,全村人都欢聚一堂,说说过去的一年,聊聊新年的打算,其乐融融。

  链接

  "食物链"

  串起乡村记忆

  在北京郊区的一些农村,“敛巧饭”这类“适用范围”很小但很有生命力的独特民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坠,乡亲们通过这种独特的“食物链”形成共同记忆,这种“小民俗”成了维系乡情一种独特的纽带,具有了一种文化意义。

  ■“饺子宴”:当年奖金请吃饺子坚持28年成了新民俗

  “腊月三十包饺子儿”,在大兴长子营镇留民营村可不是一家的事,每年的大年三十儿,全村的1000多名村民都要聚集在一起包饺子,共享饺子宴,红红火火贺新春。这一习俗已经有28年了。

  据了解,“饺子宴”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一次体育指标的完成。1979年,留民营村的村干部因该村超额完成了当年的体育指标任务而受到嘉奖,但是他们没有将奖金归为己有,而是用这笔钱在过年的时候请全村人一起吃了顿饺子。而后,饺子宴流传下来,每年的年三十儿,留民营村的村民们都要聚集到一起吃顿“饺子宴”,一起过大年。

  ■干菜饺子:密云檀营满蒙乡几百年坚持不辍

  晚辈们早晨向长辈磕头行礼后,入座开始吃干菜馅饺子,然后到山上登高。密云县檀营满族蒙古族民族乡至今仍然用这一特有的习俗庆祝春节,该习俗已经延续了几百年。

  据村里71岁的老人伊尔根觉罗氏炳坤(汉名肇炳坤)讲,“阿玛、额娘,祝您硬硬朗朗的,诸事随心。”小辈的满族青年一大早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长辈请安,祝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健康长寿。请安时,男的行的是磕头礼,满族问安磕的是三个头;女的行的是蹲安,依辈分不同身体下蹲的幅度有所区别。紧接着就是用早饭。菜饭上齐后,晚辈要依次向长辈行磕头礼后才能入座吃饭。

  干菜馅饺子是每个满族家庭大年初一必不可少的一餐。“如果不吃干菜馅饺子,就不叫过年。”此外,这顿饭还少不了两样特色菜,炒酱瓜和猫(麻)辣。

  用过早饭,男人们就开始到附近的亲戚家拜年,妇女则“祭门”,也就是留在家里,拜年时行的打千礼也因辈分大小,打千的幅度有所不同。等拜年的回来之后,全家人就要“登高”。“登高”取步步登高、新年吉祥之意。

(责任编辑:张勇)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嘉庆 | 宋兆麟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