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王玉山 田野)“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
此时,冒风在广场大屏幕边关注两会的一名收废品工人,下意识地咧嘴笑了。
这名收废品工人有一个令他感到骄傲的儿子叫李详,北京市大兴区行知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就在两天前,李详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里告诉观众,他渴望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念书。
三年前,李详随父母从老家河南信阳来到北京。一家三口的生计靠父亲平时收废品维持。“一个月卖废品能卖400元左右,房租120元。”李详的父亲说。李详的学费成了一家人最担忧的问题。
在中国,许多城市农民工将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深信知识改变命运,只有自己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乃至整个家庭的状况。
然而,李详的父母没有把他送进教学条件更好的公立学校,原因是“费用太高,负担不起”。据一位公办小学的老师透露,在公办小学,一个学期各种费用花销至少在1000元以上,而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每学期收费多为300到400元。民工子弟学校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求学几乎唯一的选择。
李详就读的行知学校成立5年来,欠下了50多万元的债务。学校多次停水、停电,并面临关闭的危险。资金短缺、条件简陋和师资力量薄弱已成为民工子弟学校的普遍问题。
2006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39所民工子弟学校中有37所因存在安全隐患被取缔,1.5万余名在校学生被分流到公立学校就读。
民工子弟上学难、民工学校办学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国政协委员鲍国安在今年《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提案中写到,造成目前民工子弟教育上不公平的原因在于:在教育投入以基层财政投入为主的情况下,形成了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本位的责任观,导致了政府在教育投入上采取了不一样的标准,即对基层教育的投入依据的不是实际应受教育人数,而是根据户籍受教育人数。
鲍国安说:“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维护城乡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加紧制定《农民工子女教育法规》,用法律手段硬化政府部门职责。加大对吸引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一定的财政资助和补贴。”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说:基金会目前设立了“牵手基金”,接受社会各界资助,以帮助民工子弟上学。李详就读的行知学校的欠账已经解决,一些孩子还将得到资助。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近2000万,他们当中有180多万个失学儿童,失学率高达9.3%,还有近50%的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已经入学儿童有20%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维持自己的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