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 2007年3月6日下午3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就气候变化问题和气象工作情况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2007年3月6日下午3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就气候变化问题和气象工作情况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图为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在回答网民的提问。(中国政府网陈涛摄)
秦大河:我有责任和义务向党中央和国家汇报气象情况 [秦大河] 作为中国气象局局长,作为科学家担任一些重要的行政工作,向党和政府直接报告这个领域、这个行业,全世界和全中国的最新进展是我们的职责,是我们的义务。
最近一二十年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年以来,国际上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越来越热,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涉及到经济发展,涉及到社会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还涉及到国家的安全,还与各项外交谈判密切联系在一起,而所有的根源是科学的飞速发展,这和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完全一致,所以我有责任和义务向党中央和国家汇报。
人类活动是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 网民问:那请问您地球变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对地球变暖要负多大的责任?
[秦大河] 全球变暖可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稍微详细一点谈的话我要做一个简单的科学的铺垫,从自然界讲,地球的气温是有周期性变化的,这个自然系统有他自己的规律,比如说因为地球自转、公转还有地球轨道的变化,它直接影响到地球对太阳热量的吸收,它有十万年、四万年、两万年,甚至有11年、22年等等的周期。
今天我来谈这个变暖不一样,是两回事,这主要是从人类工业化以来,就是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工业化燃烧了大量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煤炭等等,把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是导致地球升温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所以可以说从1750年以来地球一直处于缓慢的升温过程中,特别是最近的50年,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地球升温很厉害,地球的升温和大气当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同步的,所以导致了全球变暖。
地球变暖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但是2007年2月2日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在90%以上的可能性近五十年全球升温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很可惜咱们没有图表,要是有一个图表的话我就可以给你展示在过去的80万年或是40万年里面地球气候变化按照十万年的周期在变化,但是到了上个世纪末,按说按照这样的周期气温应该下降,温室气体也应该下降,但是科学发现从那以后二氧化碳浓度一直在增加,到现在仍然没有停止,与此同时,地球的温度也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几十万年之间一直是在180-280ppm之间变化,但是我们知道到2005年年底,我们大气当中的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已经是379了,而气温也在上升。
2月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表示,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这一变化将对中国产生一系列影响,北京的暖冬现象与去年中国发生的几次大的台风,都与之密切相关。他表示,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全球变暖会导致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比如高温、干旱、飓风的频数和强度都发生一些改变。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2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事件有一定影响,去年在中国发生的几次台风,就和全球气候变暖分不开。
全球变暖对我国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很大影响 [主持人] 网民问:全球变暖的特征都有哪些?具体到我们国家气侯变暖的特征又有哪些?网民都知道全球变暖的问题,但是对它很多细节的东西不是很了解,您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秦大河] 简单介绍介绍全球变暖的问题。我想先给网友澄清几个概念,谈到全球变暖我们要把天气和气候区分开,从科学定义上来讲我认为气象等于天气加气候,连同气候变化以及它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所以气象是很广泛的内容,一般我们天气是指短时间的气象现象,比如刮风、下雨、雷电、寒潮等等,这是天气。而气候则是一个长时间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状况。简单地说天气是短时的,气候是长时的,所以我们讲全球变暖和气候变暖是指气候而不是指天气,而气候又由连续的天气组成的,所以气候的极端事件也是全球变暖的组成部分。
全球变暖怎么产生的呢?刚才我讲了有自然原因有人为原因,我们今天群众和网友关心的全球变暖实际上是指人类活动所引发的全球变暖,这种变暖可以导致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说全球变暖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都有很多的影响,表现为对农作物的产量产生一些变化。
我记得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还有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做了一些研究,像全球变暖对中国的种植业三大作物——玉米、水稻、小麦这三大主产作物总体上讲将来都是有负面影响的,都是减产,只有一项,就是灌溉春小麦是增产的,所以这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全球变暖也导致水循环发生一些变异,水循环发生变异可能会导致江河湖海的洪涝灾害,水循环变异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大旱。全球变暖也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大型工程受到影响,还有灾害增加,比如像泥石流、滑坡以及疾病增加等等,所以它的负面影响对于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我认为影响是相当大的。
[主持人] 请秦局长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年这个暖和的冬天的情况,用一些数据具体介绍一下吧。
[秦大河] 今年并不仅仅北京是个暖冬,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暖冬,据中央气象台进行监测的结果给了一个数据,说今年全国的冬季平均温度比多年平均高了1.9摄氏度,是我们连续20多个暖冬当中的第二个高峰。
比如我国东北今年显得温度特别高,我们有一个很详细的报告,这样的高温对于农业是有影响的,比如一些虫卵、病菌很容易过冬,对病虫害带来一些影响,对夏粮作物带来一些威胁,所以入冬以来暖冬对我们的生产还是有一定影响。
秦大河解释今年沈阳出现50年不遇大雪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 网民问:沈阳下的50年未遇的大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也想问一下秦局长,沈阳的大雪属不属于您刚才说的气候的极端事件?
[秦大河] 毫无疑问,前几天一场沈阳大雪和附近地区的大雪是属于极端天气事件,已经造成了一些损失,虽然还没拿出最后的统计结果。造成今年沈阳下了50年没遇的大雪主要原因就是,前一段时间的暖冬气温偏高,而且在这个时候暖湿空气,主要是在海洋上空的暖湿空气非常活跃,而且气流非常强大,它北上遇到了南下的冷空气,在这个地方遭遇,而且源源不断的暖空气的进入和冷空气的遭遇就造成大量降雪,在沈阳地区造成了50年不遇的大雪。这次强降雪可以说有利有弊,虽然造成了一些经济损失,造成了人员的伤亡,造成了交通的中断,甚至一些机关、单位、学校都放假了。
尽管如此,但是我们国家是一个缺水国家,最近几年来水对于我们太重要了,我们基本上处于缺水状态下,所以这次暖空气向上和冷空气遭遇,造成大面积的降水,只要我们预报准确,防范得当利大于弊,是好事。
这是一个天气现象,从几十年不遇这样一个事件说明气候变化在这方面都是一种反映,所以我认为这就是气候变化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
秦大河: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要引起高度关注 [秦大河] 刚才这位网友问全球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有什么表现?从宏观上可以这样讲,根据这次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结论,升温很明显,我知道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对于未来我们的升温已经做了一个预测,认为我们国家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的气温将会有明确的升高。在降水形态这方面来看,降水带北移是全球的一个特点,就是未来气候变暖,降水带云系在南半球朝南偏,北半球也朝北偏,所以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和西北的北部地区降水增加的概率是增加的。
另外我国西北的西部正在经历一个变湿变暖的转型,这还要继续研究,但是至少一些科学家已经得出了这样的看法,并且把这些看法向政府做了汇报,网民要注意,气候微小的变动就像一个巨人打了一个喷嚏,我们都受不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气候变化对于我们中国的影响是要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决策者必须要在这个问题上事先有投入,要做一些研究,要让科学家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要给出未来几年一个时期内的气候变化的预估,以便中央和各级政府能够及早准备,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从气候变化来看对我们国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国家南方人口非常密集,而且气候些许的变化对每一个人都有影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我国人口密集地区是有影响的,对我国西部地区,尽管人口相对来说要小一些,人口的平均密度也要小,但是注意,这些地区大部分是高山、高海拔或者是干旱地区,生态比较脆弱。
另外一个方面,气候变化也有有利的一方面,比如说温度升高了,或者是气候带发生变化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很多能量,我有一个材料没有带来,是大概几天以前《科学时报》发表关于中国能源的,谈到了气象的很多数据,我们还没有这么很好的总结过,谈到了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如果要是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把一些害变为利,从而使得我们国家能够在能源利用这方面有好的表现。
全球气候变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 不容忽视 [主持人] 刚才您还提醒网民气候的任何微小的变化就像巨人打了一个喷嚏,是不容忽视的,您的这个观点是很重要的。网民说:2006年我们国家平均气温达到9.92摄氏度,成为1951年以来我们国家创纪录的暖年,但是作为普通老百姓知道气候一年年、一天天在变暖,但是不知道这个变暖严重到什么程度。
[秦大河] 我还是要特别强调,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升高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先说正面的,比如我国寒冷地区,像东北地区日照比较低,像温度升高以后可能更加适合种植业、农业都很合适。但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国家主要坐落于中低纬地区,这种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年平均气温升高两度,我们所有气候带界限都会向北移动,比如未来变化可能导致我国森林植物带北移,可能导致落叶针叶林的面积减少,甚至可能向北移出中国境内,跑到西伯利亚去了,这都是负面影响。
另外像中国目前干旱区总面积大概有297.6万平方公里,而且目前干旱、半干旱趋势很严重,如果温度上升更高一些的话,中国干旱区的面积将会更加扩大,这无疑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一种灾难,再比如说像森林生产力、草原、湿地等等都会发生一些对我们有负面影响的变化。所以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中国应当在减缓气候变化这方面也应当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行动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贡献 [主持人] 网民问:您认为面对全球变暖问题,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到了目前这种局面,应该如何去各尽其责?全球变暖听说都是中国影响的?
[秦大河] 全球变暖刚才我讲了,工业化以来人类大规模的工业活动,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的,以前我们认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能够生存50年到300年,最新的评估报告认为它能够最长在大气当中留3000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100年、200年之前人类工业化初期就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导致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全球变暖,现在我们都不排放,我们不烧锅炉、不开汽车、不要升炉子煮饭,这种温室现象还要保持一、两个世纪,而且保持很高的温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共同维护我们这个星球的安全。
我们必须回到历史上看这个问题,像一些发达国家,从1750年工业化开始的时候就排放了很多,但是他们现在产业换代、技术更新,利用他们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等等现在排放很低,特别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低于中国,但是像一些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巴西这样一些原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二次大战以后获得了独立,特别是80年代以后才开始迅速发展。
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中国政府是签字承诺的,这就表示了中国政府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愿意保护我们大气层、保护气候、保护地球环境的。最近一、二十年中国把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我们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目前在美国之后名列第二。
我特别注意到说是不是中国造成的?这是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造成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现在才不过20几年,我们排放比较多的是1992年之后。但是即便如此,中国政府在我们人口众多,人均排放仍然很低的情况下也做了很多规定,比如政府报告里面谈到了严格的节能减排指标,实行问责制度,这在全世界国家里面我认为中国是做得比较好的国家。
但是在法国的时候有记者问我为什么看不到中国减排的新闻?我说你们问得太好了,我也在这里看不到中国减排的新闻,什么新闻都没有,你们应该学学中国的新闻,什么新闻都有。中国并不是排放的主要国家,中国处于现在的阶段,排放正在增加,中国政府已经采取行动,为减排做出贡献,这是很有意义的,我相信本届政府能够像温总理昨天报告里谈到的,一定能切实负起责任。
2月5日,北京南郊观象台的最高气温蹿升至16℃,一举创下自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对此,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6日表示:北京今年冬天确实比较暖,“显然这和全球变暖有一定的关联”。
秦大河院士援引113个国家的科学家近日批准的一份气候变化报告说,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预计将上升1.9到4.6℃,这一趋势如果持续千年,会最终导致格林兰冰盖的完全消融,海平面因此将升高约7米。>>详细12345
加强对未来气候变化预测 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 [主持人] 我刚才还想让您回答我们国家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地球气候变化,而且想让您谈谈我们采取措施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秦大河] 我国确实已经采取了一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比如说我们很多部门,有关气候系统的农林水气海等部门已经初步建立气候系统观测网络,比如关于气候、海洋、农林草等,我们中国气象局作为一个部门也设立了我们的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包括高空探测、地面探测、太阳辐射观测、大气本底观测等等,我们国家加强了综合能源的规划和管理,逐步建立起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对环境无害的能源体系和消费模式,推广污染少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在开发和利用绿色能源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们国家实施退耕还草、生态造林保护好环境资源。我们国家是国际大型计划的积极支持者,很多水资源变化、IPCC等等我们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投入,但是和我们国家这么多的人口,和这么大的面积相比我觉得我们国家很多东西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说未来制定合理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增强我们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在一些领域还要加强,比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选用一些适应新的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的品种,发展一些农业新技术,突出高产、稳产和高品质农作物的生产。
还有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就是要提高防洪抗旱供水能力,特别要注意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的影响作为约束条件来看,大气、地面、地下要作为一体联系考虑,不能孤立作战,这样不符合自然规律。另外要继续植树造林,还要加强森林保护、草原保护,还要加强森林火灾火险的预报预警,还要加强林木病虫害的防治,还要根据气候变化改善畜牧业的情况,以保证中国畜牧业草地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另外关于沿海防预风暴潮的设施也应当提高一些设计标准,对于我们如何躲避台风和风暴潮的规章制度也应当根据气候变化给予调整。
另外还要评估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但这里面我还要强调一点,我们还要加强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研究和评估工作。有些同志说你们怎么一天到晚研究,不是季风就是生物多样性,我跟大家讲,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永恒课题,科学家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将进而出现一些新问题,使人和自然能够协调发展,所以我想从根本上讲,我们要增加科研投入,我们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队伍,另外我们还应当在很多硬件上增加投入,此外,我们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和国际接轨,和国际科技界进行密切的合作,因为很多东西是密切融通在一起的,只有合作才能大家共赢。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气象事业正在加速发展 [主持人] 网民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我国气象方面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秦大河]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所以就要做好靠天吃饭的农业气象工作。在50年以前,我们底子很薄弱,从全中国解放到抗美援朝结束我们进入和平建设时代,我们农业基本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而且我也可以告诉网友现在也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所以气象工作对于中国和中国气象局来说我认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我们建立了一支宏大、有素的气象队伍,中国气象局是主体,我们有在职各类业务人员57000人左右,如果连同行业气象工作者,包括民航、军垦、农垦、森林、盐业等大概将近十万气象工作者这样一支队伍,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探测系统,我们建立了实时的信息传输,业务运行和发布系统,所以我们可以说到现在为止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气象成为了世界气象组织中没有人能够比的巨无霸,这个巨无霸的队伍很大。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