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医院春节共接生1050余名“猪宝宝”,业内称我市分娩量的增长在正常幅度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我市分娩量最大的4家医院共接生1050余名“猪宝宝”,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只是部分专科医院因走廊加床告满,一度出现不愿转院的孕产妇在凳子上排队待产的景象,引起各方关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受深圳人口平均年龄结构等因素影响,我市今年分娩量的增长属正常幅度。
春节分娩量略有增长
据了解,深圳的分娩高峰期通常出现在下半年,1~3月相对为淡季。
今年春节前后,我市各医院产科产房也宽裕下来。只是部分专科医院因为信任度高而依然“紧张”,走廊上长长的一溜加床还是住得满满当当。
在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正在医院赶装一批婴儿床的工人们告诉记者说:“见过4名孕妇齐齐坐在产房门口的凳子上边等边闲聊,谁有了症状就叫护士推进产房。”但院方表示,医院的接生能力已达设计标准极限,所以才出现不愿意转院又轮不上“睡走廊”的孕产妇坐在医院凳子上待产的情况。出于安全和控制院内感染的考虑,每天有五六名孕妇已被劝说分流转往其他医院分娩。
据统计,截至3月4日(正月十五),我市去年分娩量最大的市妇幼保健院、沙井人民医院、龙华人民医院、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共接生1050余名“猪宝宝”,比去年同期只是略有增长。
人口结构特点推动分娩量走高
今年我市部分医院出现的分娩量略增,统计数据显示与三大因素有关:
一是我市户籍人口11年来一直保持较低的生育率,但这个学历、收入较高的群体在为婴儿选择生肖时却表现得更“迷信”。如在2000年(龙年)、2004年(猴年)、2006年(狗年),我市“户籍妈妈”均出现生育增多。二是宝安、龙岗两区近两年投资环境优良引来工厂落户,也带来了大批年轻工人恋爱、结婚、落地生娃。
最主要的是,深圳人口平均年龄现为29岁,本就处于生育高峰期;加上随着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步入适婚年龄,我市近两年婚姻登记数量大幅度上升。
去年全市接生婴儿过10万
2005年,拥有200多个产科机构、总人口为1500万的北京接生了10万名婴儿。但只隔了一年,有60多个产科机构、1121万人口的深圳也突破10万大关。与有统计数据的1996年我市婴儿活产量为3.2万人相比,翻了三番有余。其中,产科技术力量最强的市妇幼保健院以8413人的年分娩量跻身全国五大产科医院之列。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与人口结构特点相比,我市分娩量的增长在正常幅度。
在深圳各大家具卖场,儿童系列的家具被摆到了醒目位置。百货公司的孕妇服装柜台有增无减。但卫生部门却表示忧虑。我市分娩量大的几家医院每到年底接收的孕产妇远远超过卫生部“满载”标准,给控制院内感染带来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