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派出摄制组,沿着骊靬人历史的痕迹走进大漠深处,在茫茫戈壁中寻觅罗马“东征军”流落者后裔的“蛛丝马迹”。有关在甘肃永昌县者来寨村居住有2000年前“罗马军团”后裔的说法是近年国内外史学界争论的一大焦点,但因没有足够的证据,这一历史问题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罗马军团后裔DNA鉴定全部完成,鉴定结果显示,罗马军团后裔聚居的者来寨村民提交的91份全血血样,全部为中亚和西亚血统。对此,《河西走廊骊靬人群体遗传研究》项目负责人近日表示,整个科研项目还没有结束,仍在按原计划进行。按照计划,这一科研成果将于2008年结项。
意媒体甘肃寻“后裔”
3月2日,记者陪同意大利媒体摄制组一行进入永昌县城。位于县城南10公里的者来寨村有70多户人家、270多口人。在寨子西边那些高低不平的泥巴院落背后有一段残垣断壁的古老城墙,虽然现在这段呈S形、用黏土夯垒的土墙只有10米长、1米高,但这就是诸多中外史学家认定的2000年前的骊靬古城遗址。土墙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书四字“骊靬遗址”。史书中记载,骊靬古城是专门为“骊靬人”而设。在离城墙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竖立着一座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白色四角亭,亭子的横匾上写着三个魏书大字“骊靬亭”。
在该村,意大利媒体还找到了多名长相酷似欧洲人的村民拍摄采访。该县骊靬文化研究会会长宋国荣说,乾隆五十年修的《永昌县志》关于民族的记述说,永昌除了蒙古族、回族外,还有番族(黄毛番、元旦番等5种),黄毛番就是古罗马人的遗种,这些人后来去向如何,《县志》没有记载。
被当地群众泛称的“骊靬人”中欧洲人体貌特征在有的家族中逐代出现,有的家族则隔代出现。古罗马人崇尚牛,如今,这里的人们对牛都表现出十分的热情,每到过春节,为祭祀祖先,具有牛形的供品被认为是最高贵的祭祀品。另外,村民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
该县骊靬文化展览馆保存着一具完整骨骼,它是2003年发掘的99具汉代遗骸中的一具,通过骨骼比例特征(下肢长,上肢短,身高1.8米)。文物专家认为,这是一具男子骨骼,具有欧洲人种特征,其颅骨右侧有明显被钝器击伤的痕迹,可能是死于打架或战乱。
专家告诉记者,沿着者来河进南山约9公里处的山湾,有一块方圆一里的山坡,有痕迹尚存的炼铁炉十多座,当地人一直称其为“炒铁台”。据考证,这里就是当年“骊靬人”的炼铁场和武器制造场。另外,在骊靬古城不远处还竖立着两千多年前的烽火台,那是“骊靬人”大败张祚军队在南照面山的“雷石阵”,《晋书·张祚传》中有记载。
据了解,截至目前,已经有中国中央电视台、上海《文汇报》、香港亚洲电视台、日本东京电视台、加拿大电视台、美国《时代周刊》、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等国内外媒体采访过永昌“骊靬人”。
甘肃罗马军团史实受争议
据了解,考古学家迄今未对这个古城遗址进行过任何科学发掘,因为据估计,要完成这项发掘至少要花20年的时间。
致力于骊靬研究的永昌县原县委书记贾笑天告诉记者,最早发现罗马军团在中国的是牛津大学教授德效骞。1955年,德效骞第一个披露罗马古城存在于大约公元前36年的中国汉朝。
但直到近些年,他的研究才逐渐被引起重视。贾笑天说,提到骊靬的研究不能不提及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关意权,关教授几年前已过世,但他的研究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奠定了基础。
关意权在阅读中国史籍《汉书·陈汤传》时发现: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于郅支城(前苏联的江布尔城)……征战途中,西汉将士注意到单于手下有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他们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土城外设置“重木城”。而这种用圆形盾牌组成鱼鳞阵的进攻阵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御手段,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
当年陈汤等人看到的这支奇特的队伍是不是就是17年前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之后,关教授从史书上查到郅支城之战:汉军大获全胜,斩首15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余人。甘延寿、陈汤等将这些战俘带回中国。而与此同时,西汉河西地区的版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骊”的县,同时还修建了骊靬城堡。这两大事件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关联。
通过研究史籍,关教授还注意到《后汉书》的一条记载:“汉初设骊县,取国名为县。”“骊”正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既然是“取国名为县”,那么,这个新出现的县肯定是为了安置罗马人而设置的。
这一系列发现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欧洲时报》连载贾笑天所著的《一支罗马军团在中国》,更引得无数罗马人后裔自发来中国寻找祖先的足迹。
当诸多学者为销声匿迹的罗马第一军团在中国被找到而兴奋之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疑问。兰州大学教授刘光华称,“骊”来源于埃及的城市名——亚历山大的第二和第三个音节,“骊”曾被中国人用来称呼罗马帝国。而亚历山大直到公元前30年才被罗马占领,在此之后,骊才会被用来指代罗马帝国。因此,骊的建立远早于假定的罗马人落户于此的时间。
另外,对于永昌县发现的欧洲特征的居民这一奇怪现象,刘光华指出,永昌位于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人群迁移及混杂的过程相当复杂,况且两汉时期已证明罗马人到达过洛阳。
与此同时,包括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共乐在内的多名学者也认为,古罗马军团在中国的史实依据不足。
谜团揭晓需要跨学科
2003年,当地村民罗英在北京中科院接受了血液化验,罗英是折来寨居民中最“怪异”的,鹰钩鼻,绿眼珠,一头卷发,但身份证显示为汉族,根据化验,他具有46%的欧洲血统,并进一步被认定为阿富汗血统。
2005年,被当地人称为蔡罗马的当地村民蔡俊年前往上海进行了DNA检测,蔡俊年一头黄发,鹰钩鼻、蓝眼睛、白皮肤,这次鉴定结果为56%的欧洲血统。
近年来,DNA技术兴起,似乎又为罗马军团后裔谜团的解开带来希望。2005年初,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冬的主持下,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从甘肃省永昌县者来寨91名志愿者身上采集了血样,开始了立项前的预试验研究。
2006年,谢小冬负责申请的《河西走廊骊靬人群体遗传研究》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正式展开。
有媒体日前报道称,记者从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程贞义处了解到,由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主持,耗时两年完成的甘肃罗马军团后裔DNA鉴定全部完成,鉴定结果显示,罗马军团后裔聚居的者来寨村民提交的91份全血血样,全部为中亚和西亚血统。这个研究结果将于近期发表。
程教授说:“这个结果不仅可以确定这些在中国腹地出现的白皮肤蓝眼睛人的来历,也可以更全面的解释2000多年前,那个罗马军团更详细的资料。”
对此,谢小冬近日表示,整个科研项目还没有结束,仍在按原计划进行。按照计划,这一科研成果将于2008年结项。
他同时强调,甘肃“罗马军团”之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跨学科的联合研究,他们开展的DNA分析,只是获得群体遗传学的第一手资料,结果出来后,还要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学科的专家共同开展进一步研究,最后才能得出结论。
“按照科学研究本身的规律和国家对科研成果的管理要求,”他还说,“即便是DNA分析完成,研究方法是否得当、所得结果是否可靠,在得到同行专家的评价和认可后,才能作为最后结论公布。”
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