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委员讲述
作者:李延保 刘运来
自2006年起,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3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这一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
李延保委员:
舆论要给大学生更多宽容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说,当前毕业生“就业率”问题牵动高校领导和学生的神经,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普及高等教育,社会仍然有就业率低的问题,但已逐步淡化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就业岗位”概念,许多大学毕业生(包括中国留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专业找不到合适工作,就可能先找个“能工作”的工作,也可能再去读一个本科或硕士课程为转换工作领域储备知识。在美国读过两个以上本科或硕士方向的比比皆是,一生中工作变动五、六次已是常事,无论在餐馆端盘子,还是“开的士”,他们都不会为自己读过大学而感到羞愧。
当然,中国教育普及程度还没有到这一步,家庭为子女上大学付出太多,期望回报。正如农村有一句口号“要打工,上初中”,如今初中文化已成为打工者的基本文化素质要求,而我们的父辈,有初中文化已是“大知识分子”了。2004年,报纸为“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着实喧闹一时,2006年又把“大学生重读技校”当成了社会新闻。其实,在国外自费留学生有几个不是从餐馆打工开始的呢?为什么在美国能做这些工作,在中国就觉得不合适呢?
我认为,高校有责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毕业生的全面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教育总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就业问题”本质上不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社会发展为各类人才提供各种工作机会,而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和能力。
大学毕业生应当有做任何工作的思想准备,社会舆论要给大学生更多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如果将来农村基层干部、城市街道管理人员都具有大学学历,我们这个社会可能会更加和谐。当然,在现今阶段,高校和政府都要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包括和西部大开发以及利用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并要求他们承担到国家需要的岗位上提供一定时期的服务结合起来,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传统“就业”的社会观念。
刘运来委员:
分管部门要形成统一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政协副主席刘运来说,去年,江西省政协有一个关于改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提案,由于督办这个提案,我就到教育厅毕业生分配办公厅了解整个历史演变的情况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与相关的劳动厅、人事厅等部门组织了座谈会。我发现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混乱,因为是几个部门同时参与管理,比如人事部门有就业指导中心,发布就业信息;教育厅是国家机关底下的一个事业单位;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负责高校毕业生的分配与指导;劳动厅也有自己的一套;而技术监督区负责对所有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这样分散管理,没有形成一个合力,造成混乱。由于混乱又出现一系列甚至违反高校毕业生就业利益的现象,比如信息发布不统一,就会有虚假性,各自都有一个信息中心,各自掌握自己的信息资源,彼此不沟通、不联合,学生进到企业以后发现专业、需求、待遇等不合实际,再加上信息不经过统一审查,容易误导学生,直接损害了毕业生的利益。
企业需要人,但有些企业故意延长学生试用期,到学生应该转正签订合同时又不履行诺言。企业“钻空子”有三个问题,一是信息的发布不能共享,二是缺乏建立一个统一的对用人单位的评估体系,三是缺乏对用人单位信誉度的鉴定,这些都会损害毕业生就业率。说到底,就业的根本问题是管理部门的分割,各自为政,牵扯到部门的各自利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也不清晰。
为此,在督办提案时,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想拟定一个比较完整的毕业生工作指导意见,但在征求意见时,人事厅拿出“打架”的文件,于是我开始协调,不希望他们非得出台像法律法规的文件,但在三个问题上要形成共识,信息资源共享,共同达成对用人单位诚信程度的评价体系,对于信息的准确性要有一个鉴定的机制。一直到现在,这些部门还在商量,估计明年江西省就这三个问题会达成共识,在督办提案的过程中推动这几个单位形成合力为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