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民生”这个词,并坦率地陈述了目前我国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务实地提出了解决的举措。他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必须把握好的政策原则之一,是“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建设和谐社会,民生是根本。作为执政为民的政府,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群众利益无小事,要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把民生放在首位,国家安宁才有强大而厚实的根基。所以,民生成为本届政府工作报告的主流语,令人欣慰。
民生问题是琐碎、复杂的,又是具体的。关注民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工作,一件一件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地方考察工作时,俯下身子问黎民之喜怒、察百姓之疾苦,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本届人大和政府在这方面也颇有作为: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农民自2006年起不再交纳农业税。这对于众多中国农民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2003年上半年,继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目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之后不久,国务院又公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凡此种种,体现了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心。
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政党和政府,凡事应遵循民生为先的原则。一个地方,如果还有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当地政府就应该优先考虑这部分人的柴米油盐问题;一个地方,如果中小学危房还多得很,怎能心安理得用巨资去建形象工程呢?目前,许多地方涉及民生(如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明摆在那儿,需要各级政府按照民生优先的原则认真逐步解决。比如,北京市政府自今年1月1日起推出公交优先的新政,市民或学生乘坐市区447条公交线路车辆,刷公交IC卡享受四至二折优惠。此举既降低了市民出行的开支,也吸引更多的开车族乘公交车上班,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还减少了空气污染。这一举措正是体现了民生为先的原则,广受好评。
去年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前,在接受几家媒体记者采访时,曾引用六例有关民生的经典词句,包括屈原《离骚》中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日理万机的总理如此关心民生,各级干部是否更应以此自省?
今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很多。这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及企业的通力协作。可喜的是,本次“两会”有关“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声音加大了。有代表说得好:“民生大于天”;有委员说得好:“盼乡亲过得好”。有共识才会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人们期待着本次“两会”在改善民生方面有实实在在的作为。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