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李柯勇张淼淼吴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对部分师范学生免费……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发展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政策、新举措。
教育理念:“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普通高校、职校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据悉,中央财政今年用于此项的95亿元资金已经划拨出来。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又在高中、大学阶段建立奖、助学金,并进一步落实助学贷款政策,至此,国家的有关政策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困难学生。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高玉葆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也是空前的。条件合适的孩子,不上大学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如果这些政策得到充分落实,贫困孩子接到录取通知书却一筹莫展的悲剧将不再重演,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以前受综合国力的制约,我国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孩子只是少数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精英教育”的局面,而现在国家出台的新举措则将我国的大众教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教育思路上,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精英教育影响很深。”高玉葆委员说,“从1952年引进苏联模式进行专业调整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偏重于基础学科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适应当时的国情,精英教育发挥了很大作用,出了一批高精尖的原创成果,为新中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但是今天,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已经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他认为。
推进教育大众化更是广大百姓的呼声。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蒋凤池说:“近年来,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怎么促进?讲空话是没用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每个孩子都能完成学业。”
但他指出,大众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西方国家从“精英教育”走到“大众教育”,用了半个世纪。我国要完成这一过程,校内的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方法以及相关配套机制还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教育布局:基础、职业、高等三大构架初显
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又一亮点。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的看法是,现在中央把职业教育提到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并列的高度,是我国教育总体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制度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滨江二小校长刘艳琼说,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偏重于高、低两头,用义务教育解决人的基本素质问题,用高校的本科教育培养高级别人才。成才的途径单一,都是小学、中学、大学本科,再到硕士、博士这样一个过程,大家都往这条路上挤。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也都想往本科教育的方向靠,以“专升本”、考研为目标。
这样的倾向造成了很多弊端。全国政协委员孙正聿说:“许多不具备条件的大专院校都升为大本,实际上大专和大本完全是两个概念,大专是一种技术性教育,大学是一个学术性教育,二者是不能互相代替的。盲目转型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社会需求实际也促进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总体布局。”高玉葆委员说,“比如,制约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就是工人的素质,我们的很多产品出口到国外被挡回来,常常是因为制造环节粗糙。同样的设计,我们的成品比人家差,就是因为工人的技能水平比人家差。”
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技工荒”就是职业教育滞后的结果。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高学历的年轻人实际操作能力差,眼高手低,就业困难。
“以前人们对电大、夜校不屑一顾,认为职校的毕业生不算人才。”孙正聿委员说,“目前国家和社会已经逐步认识到,人才培养的规格、目标、路径、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同学校承担的任务不一样,应该分类管理,分层指导。少数几所高等院校应该继续瞄准国家基础、前沿技术创新、最尖端的领域去努力;其他五六十所部属院校,着重培养高层次的、服务于教学科研的人才;此外是大量职业学校,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作者。”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认为,义务、职业、高等并重的教育布局体现了科学规划。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背景、理想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出路,这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都有重大意义。
教育氛围:“全社会最受尊敬的事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让很多代表、委员深受鼓舞。
“这抓住了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奉新县二中教师周丽珍说,“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是教师。教师的水平、师德、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教师对孩子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人。”
“我国有庞大的教育体系,全国在校生2.4亿人,再加上其他参加学习的人,全国学习人口共有3.4亿人,整整占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么庞大的教育体系,没有一个稳定的教师队伍支撑是不行的。”她说。
但是目前,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状况堪忧。全国政协委员贺旻看到,在西部地区一个县,由于缺少教师,有的地方只能两三个学校共用一名教师,上课如同演员“串场”,正常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农村教师待遇过低,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仍然普遍,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从教致贫”的怪现象。
在广大农村地区,教师严重流失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贺旻委员说:“目前我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约有800多万在农村。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直接威胁到6600万农村孩子未来的前途命运。”
“师范毕业生不当老师”的现象在全国都很普遍。高玉葆委员指出,近10年来,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从事了其他工作。师范院校也纷纷“转型”,师范专业学生比例越来越小,一些著名师范大学甚至不再打师范的牌子,明确提出以科型综合性大学为办学方向。
“因此,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部属师范大学优惠政策,直接受益的人并不多。”高玉葆委员说,“而且推行起来还有很多困难,因为学生还得签协议,最后到农村、到基层去。”
但是高玉葆委员理解,“示范作用”是很关键的,这是一个明显信号,表明国家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下一步,各地也会效仿,每个省至少有两所师范学校,还有地区级的师范学校,加起来就是百所以上了。如果这项政策全面推开,对于培养师资力量的意义不可限量。
很多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说,推进教育事业,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加大投入,最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真正关心教育事业。贺旻委员指出,邓小平同志所批评的“口头上承认教育重要,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变得不那么重要”现象,在一些地区并没有真正解决。
他说,必须制定配套制度措施,保证中央的政策落实到每个学生和老师头上,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迎来新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