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不少人酷爱京剧,鼎盛时期,京剧团、社曾有二三百家之多。如今全台湾的京剧社只剩下几十家了,但在台北市仍有超过二十家剧社,全市的京剧票友保持在三四千人之间。
逢星期日上午,台北“中正纪念堂”“大忠门”回廊两侧的通道就是“铁杆票友”“登台亮相”的“大舞台”之一,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者大有人在,从大陆来台的京剧票友赶上了,也会到此“吊吊”嗓子。
“北京人,好的就这口”
在台湾京剧界票友中,七十七岁的殷曹萍女士算是“名角”,不仅参加过大陆首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特邀演出”,并在《除三害》折子戏中饰时吉,而且在美国纽约还组织起传统京剧票友房。
记者见到殷曹萍女士不是在纽约京剧票友房,而是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大忠门”的回廊京剧票友聚会上。
一把胡琴、几面锣鼓,吊嗓子的、试京胡的、掌板的、敲鼓热身的,记者在“大忠门”回廊两侧的通道里,分别见到了五波票友,演员加戏迷少说也有百来人,场面气氛之热烈,就像专业剧团在准备演大戏。
只有“演员”年龄和“舞台背景”提醒记者:这就是台北传统京剧“铁杆票友”扎堆的地方。
殷女士是“戏迷国剧社”的社长,戏迷笑称她是“堂主”。殷女士告诉记者,她是“老北京”,在台湾生活了六十多年,至今仍怀念小时候一家人在四合院里学唱京剧的时光。
至今,殷女士也常借到大陆会票友、交流之际,回北京老家和亲人重温“小票友”的岁月。
二十年前,殷女士在台北组织了“戏迷国剧社”。据她介绍,由于琴师、司鼓是社里聘请的专业人士,票友们就按每月的星期日多少凑份子给司鼓和琴师作为酬劳。
“北京人,好的就是这一口。”殷女士笑着对本社记者说。票友们则告诉记者,殷社长家出人才,当今台湾当红歌星殷正祥就是“殷堂主”的儿子。
“秘密武器”
“中正票友国剧社”是有着三十年票友历史的社团,魏永顺就是在六十五岁才开始学打鼓的团长。
戏迷票友说,“中正票”的琴师鼓手很专业,在台北有知名度。而魏团长说,“中正票友”的“秘密武器”就是到大陆拜师。
魏永顺是北京生,台湾长。他说,京剧讲究的是琴师、司鼓。三十年前,一群票友凑一起唱了十年,也难“票”出水平。
魏永顺告诉记者,自从二十年前回大陆邀请专业琴师和鼓手来台教学后,就提升了台湾许多社团和票友的地位。他说,“中正票友国剧社”就是受益者之一。
他学打鼓就是得了大陆京剧院一级鼓师马学义的真传。“魏老板”对本社记者说。
在“中正票友国剧社”的聚会上,记者见到了来自江苏长龙京剧院在台交流的琴师马老师。马老师说,台北的京剧票友比大陆中等城市的水平高,差不多赶上京津沪的票友了。
马老师已来台交流二个多月了,他称“魏老板”的打鼓水平很专业,戏路宽。
“铁杆票友”
八十三岁的吴翔老人对记者说,他是安徽黄山人,当年最爱在上海“黄金大戏院”看周信芳的戏。
在回廊的“中正票友国剧社”,拄着拐杖的吴翔仍在“麒派”《徐策跑城》里徐策的戏中回味。他告诉记者,一九八八年上海长虹大剧院的票友们就认识他了。
吴老自从卸任台北“卧龙国剧团”团长后,星期日就拄着拐杖来“大忠门”点卯。
“风鸣国剧团”的总干事侯庆祥说,票友聚会,吴老爷子准来吊嗓子过戏瘾,解戏馋。
吴老当年在大陆与上海京剧院合作登台亮相,是他最怀念的时光。
今年六十二岁的游先生,其祖先很早就来台谋生。他说,他在台湾文化大学念书时就喜欢传统京剧,参加了学校的京剧社。从唱戏到拉京胡、敲鼓、弹琴都有一手。如今,他成了“铁杆票友”里的弹琴手。
与他相比,来自厦门的小蒋,只有二十来岁,目前正在台北一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他称,自己还只是个传统京剧里的小票友,每星期聚会是来长见识。
(编辑:卢若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