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7日电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比重的4%。这一目标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被提出,而实现目标的时间为2000年。但直到2006年的6年后,这一目标仍然没有实现。
3月6日在政协教育界别的小组讨论当中,委员们对“4%”的目标是否达到也表示了强烈的关注。对此,列席讨论的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给予了回应。
赵路称,“从财政部门来讲,4%的目标既然是国务院定下来的,我们一定努力实现。否则成年背在肩上,各个部门每年都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也不是件轻松的事。”但他同时指出,之所以没达到目标事出有因。
公共财政任务繁重 有轻重缓急考虑
“中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特别是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加大各项事业发展的速度,这样一个情势下,公共财政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所以,只能分清轻重缓急,来安排全年的财政。”说到这里,赵路笑了:“吃早饭的时候,碰到几个医疗卫生界的委员。他们说到财政对医疗投入的问题,说比例都挺大,但总额太少。科技也是这样,三农、社保、就业,调资等等,每年协调的难度、安排的难度非常大。而且这些领域、这些事业,哪一项都是要发展、要保障的。比如说,财政去年超收3900亿,那么教育投入不到5000亿,如果按照20万亿的GDP的4%,就是8000多亿,拿可以干教育的3000多亿,去干了别的领域。这里有一个统筹的问题。多方面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都非常大。所以,在预算的安排上,有轻重缓急的一个考虑。”
责任不明资金下不去
赵路表示,“4%,是一个全国的要求。但现在五级政府责任不明。就像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这次改革,就是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责任不明,资金是下不去的。甚至下去了,效果也不会好。所以把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写入了《义务教育法》,‘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分步组织实施’。”
“还有一点,我们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如果是发达省市,GDP每年一万亿,4%就是400亿。欠发达省份,1000亿的GDP,达到4%,也只有40个亿的教育投入。现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属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教育服务是要求均衡发展的。一个省市400亿,和另一个省的40亿,怎么均衡?”赵路接着说:“有人提出可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啊,但中央财政怎么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还是专项转移支付?这转移支付,是算中央的责任,还是地方的责任?特别是我们目前的财政体制是分级、分道的财政体制。在税种上也分,各有各的支出范围,各有各的保障项目,所以说,在体制关系上、责任落实上,还得考虑怎么既有利于加大投入,又有利于加重责任。有没有这样一个框架出来?”
加大投入主要是一个机制建设的问题
赵路表示,“从目前来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一个机制建设的问题。搭建一个好的体制和机制,这个问题解决了,投入肯定会上去。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师范生免费、职业教育等,这个体制搭建好了,又是一笔很大的投入。投入加大,没问题。但投入之前,要把事情考虑清楚。特别是要在体制、机制上,突破一些不好的、制约发展的瓶颈。教育问题,也是分轻重缓急的。过去,第一要解决的是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解决贫困生怎么上得了学、上得起学的问题。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都会逐一解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