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 |
数字电视推行工作一直饱受各方争议 |
数字电视:逐鹿奥运前夜
从今年8月1日起,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标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GB20600—2006)将正式实施,这在技术上标志着数字电视时代已经到来。而此日期一年之后,奥运会也将在北京拉开序幕,数字电视在短短一年的预热期中能否修成正果,关键在于数字电视相关的产业链、消费者等等之间的磨合是否到位。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特约撰稿 徐建华
家住上海虹口区天星公寓的张化明当初在数字电视推广人员“不装数字电视只能收看6个频道”的“恐吓”下,不情愿地掏钱购买了收看数字电视的机顶盒。随后张先生却发现,所谓“数字电视”的收视质量与先前相比并无明显改观,且操作异常繁琐,于是直呼上当。2007年1月初,他一纸诉状将负责数字电视推广的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告到了虹口区区长办公室。在全国,像上海这样遭遇数字电视尴尬的城市和像张先生这样对数字电视心存疑惑的消费者都不在少数。奥运前夜,阵痛难免。
质量与标准的博弈
在传输质量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数字电视的效果受到了张先生的质疑。而在全国,类似张先生这样对数字电视传输质量表示不满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数字电视?消费者似乎并不清楚,收视效果很难涵盖这一丰富的内涵。
如果仅仅从术语和学术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似乎不应该称其为问题,数字电视在世界上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所谓数字电视,是相对于模拟电视而言的。数字电视要求从拍摄编辑制作到演播室发射传输接收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使用数字信号,相应地能够播放这种全数字信号的电视设备便称为数字电视。
从视频效果来看,由于图像质量和信道传输所占的带宽不同,使得数字电视信号分成了几种不同的标准,即HDTV(高清晰度电视)、SDTV(标准清晰度电视)和LDTV (普通清晰度电视)。不同标准的数字电视信号会存在一定的差别。
可学理上的廓清并不能帮助消费者真正去享受数字电视带来的划时代的视觉享受。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数字电视从制作、传输到接收都要实现数字化。从制作和传输的角度看,这似乎是电视传输机构去解决的事情,目前上海文广和央视已经开通了相应的数字电视频道。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接收是关键。
首先就是终端接收设备的选择,在我国电视概念满天飞的今日市场,什么是真正的数字高清电视已经让消费者有些眼花缭乱了。本来标准的出台有望改善这一现状,但有时候却有些事与愿违。
没标准乱,有了标准更乱。
家电连锁店内,“高清认证第一家”成为各彩电厂商争相宣传的焦点。TCL捧出编号001的首张“CQC数字电视高清认证”证书,海尔挂起“祝贺获得国家高清认证001号证书”的标语,创维某款16∶9的32英寸彩电上,也赫然标注着“中国第一清”。
在家电卖场外,混乱同样存在。被曝未能通过信息产业部某下属机构高清认证的东芝,称已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出具的认证证书。
如此混乱的局面不仅让消费者对数字电视质量心存疑惑。同时,通过机顶盒等设备实行模拟信号向数字电视转换的过程中,则存在着数字电视推广过程中的质量信任问题。上海的推广不力和张先生的一纸诉状则是最好的注脚。
业内人士指出,严格地讲现在的数字电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数字电视。真正的数字电视应该是从节目源的录制、传输、播放全过程的数字化,而如今的情况是,节目源多数是模拟信号、机顶盒的分辨率不够高、电视机的显示效果达不到高清,每一个环节都将导致数字电视的观赏效果远达不到理想程度。可以说,数字电视在现阶段尚未发挥优势,但用户并不能因此全盘否认数字电视。
对于标准而言,只有有了产业的支撑,标准才有生命力,这不仅需要终端接收设备的支持,还需要从制作、播出、传输到接拨收整条产业链的支撑。
对消费者而言,趁着奥运的东风,喜迎数字电视的到来,本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但如果存在质量上的信任危机,出现假数字电视,那只能对今后数字电视的发展起到反面的推动作用。
[1][2][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