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控制高校规模 扶持民办教育
全国公办高校贷款余额1500亿-2000亿元,部分高校债务累累
■本报记者 傅旭明
此次“两会”,许多教育界别的政协委员接受采访时都带着笑,因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一连串的数字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推行义务教育券,解决民工子弟就学难题
李崴委员指出,义务教育经费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他建议义务教育经费,首先是学杂费部分,实行中央统筹。尽快确定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均年度培养经费,由中央政府统筹直接按人头,下拨到全国每一个学校。富裕地区的政府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投入。凭义务教育身份证,或称教育券,按实际发放的“教育券”数量,经中央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和教育权利的真正平等。
区 委员认为,在借读费这个难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一味要求城市公办学校接纳民工孩子上学是不现实的。因此,他建议教育部门从实际出发,对民办教育的准入门槛进行分类指导,降低一些外来工子女较多地区或贫困地区的准入门槛,或制定措施,提高对民办教育的回报,如降低税费等。
推行师范生免费,培养教育人才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委员高兴地告诉记者,他这次向大会提交的要求推行师范生免费的提案,和此次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举措完全一致,他希望将来扩大免费范围。
他认为,这对教育事业影响很大。一是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现在想搞好教育,必须先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更为薄弱。而师范院校免费就能够吸引、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充实到教育队伍中,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第二,这些年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但不够均衡,西部、贫穷落后地区有许多好孩子没有条件上大学读书,国家要是能把师范类学生的学费免了,就能够让困难家庭孩子到这类学校来完成学业。第三,如果师范院校能够免费,也能够在社会上树立起一股崇尚教育、科技的风气,影响深远。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的叶建农委员指出,如果国家对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政策,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细则,比如有的师范学生毕业后不愿从事教育事业,应该如何制约他?这种免费政策要让该享受的人享受到,不该享受的人走开,一定要减少漏洞。另外,如果目前国家只是在某些师范院校搞试点,势必会对其他师范院校产生冲击,影响他们的生源,因此其他师范院校也该有个实行免费的期限,而且国家、当地政府要一起在财政上给予扶持。
控制高校规模,解决高校债务
杨春时委员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应及时对高校扩招规模进行控制,另外还应规范高校收费,对高校办学成本也应该全面摸底测算,使收费透明化、合理化。
邓善熙委员今年专门提出《关于高校扩招中的贷款与还贷问题的建议》。该提案列举数据说,目前公办大学向银行贷款大致是人民币1500亿元至2000亿元,有些高校贷款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一些大学连利息都付不出来。邓善熙说,如果现实情况是国家没有对高校巨额贷款进行补偿,而学校又没有偿还贷款资金的能力,这样就会导致学校的领导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改革上,而是天天为钱伤脑筋,借新债还旧债。更重要的是,学校不是经营单位,而是一个事业单位,担负着公共利益,因此不可能宣布学校破产,所以政府要及早承担一定责任。
所以他提出,解决办法是“调研—审计—定额—补投—贴息”的一揽子方案,由国家来进行审计收入和支出;此外,既然扩招部分属于国家指令性计划,国家就应该进行补偿投资,对于目前利息部分,希望国家采取一些贴息。
扶植民办教育
张杰庭委员呼吁,无论公办教育还是民办教育,教师都是蜡烛,倾注毕生的心血点亮智慧,国家应给予他们同样的尊重。而在实践中,民办学校教职工在退休政策上未能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不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为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他提议,对于民办学校(承担国家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的教职工比照公办学校教职工现行退休政策执行。政府按照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公办和民办学校的发展在宏观方面予以规划,确定教职工编制总额,在教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时,一视同仁地享受现行退休政策;在退休政策改革时,将公办和民办学校教职工同步给予考虑。
朱永新委员建议将引进民间资本作为削平中国大学债台高筑的策略之一。他认为,对部分负债严重、无力偿还贷款的学校,可以采取“债(贷)转股”的形式,用优惠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建立新型的股份制高校,出售股份所得1/3支持重点发展的公办大学,2/3支持义务教育。
调整行政管理方式
全国政协常委、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管理方式需要转变。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管得太具体,影响了高校自主办学,抑制了高校个性特色化的发展。他说,一个专业,只能按照教育部的一个教学大纲,一种教材,而且是应试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一个模样,将来如何适应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呢?
杨春时委员则建议,教学评估不应由同专业学校成立的教学行业评估委员会来运作,而应根据同行业同专业不断变化的特点,不断调整评估标准,避免当前教育评估按一个模式走过场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