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展现代农业擎新农村蓝天
作者:王慧峰
如何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化的农业?怎样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背景)财政部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内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为11142.9亿元,年均递增15.6%。2006年全国有近20个省区市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超过20%。今年“一号文件”提出了“三个继续高于”原则: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
“我国农业进入一个需要大量投入的阶段,现在是工业、城市大量反哺农业和农村的时候了。”全国政协委员、“三农”问题专家段应碧认为,近年来,国家确实把建设资金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和落实。但总的看,我国对“三农”的投入依然不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要按照现代农业去改造传统农业,土地的整治、水利灌溉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机械的配套,都需要大量资金来实现。目前的这种投入水平是远远不够的。”,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是增加农业投入的一条现实可行的渠道,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段应碧建议,加大农业投入重要的是要完善国家农业投入法律法规体系,硬化农业投入的约束机制。应该建立农业建设发展基金,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格局。
新型农民成就现代农业
(背景)据农业部统计显示,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才智力支撑,强调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中国科协等14部门已经正式启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业部也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校将开展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近1亿人次。
“只有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才能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教授辜胜阻强调,新型农民要成为以需求指导生产、产品引导市场、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农商”。辜委员指出,“国家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市场知识的培训,让农民也要学会利用市场机制,抵御市场风险,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农村金融:从缺位到“输血”
(背景)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勾勒了未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即构建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以破解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金融难题。几乎同一时间,银监会陆续发布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旨在为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提供制度保障。
3月1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和四川仪陇惠民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营业,成为第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只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兴起的一个开端。
没有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就很难发展现代农业,就很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的农村金融改革思路是相当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直言,中国现有金融结构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相对不足,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农村1.2亿户有贷款需求,但只有60%得到满足。而现有农村存贷款只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不足5000元,仅为城市人均的十分之一。林毅夫认为,中国应努力改革当前过度集中的金融体系,以适应农村和中小企业相对分散、小规模的金融需求,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小额贷款作为资金回流农村的一个主要渠道,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摆脱贫困中发挥重要作用。"出身于农民的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元委员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对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免征利息税、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减少存款准备金、放松利率管制、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将触角延伸到广大农村去。他说,对于当前已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应全面简化繁杂的小额贷款申报程序,扩大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范围,提高小额贷款的金额上限,由满足农民生产的单一贷款需求,扩大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加工、运输、经商、助学等各方面的贷款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