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总局局长鞠躬感谢人大代表的关注和宽容
代表委员热议破解节能减排难题
讨论背景
环保欠账成经济发展之痛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2006年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还是没实现。
“去年所有的任务都超额完成了,只有节能环保的任务没有完成。作为环保总局局长我的压力很大。”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检讨了降低能耗未达标的原因,并鞠躬感谢人大代表们的关注与宽容。
去年节能减排没有实现目标原因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没有提出节能年度目标?如何破解节能减排难题?几天来,“节能减排”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议题
制定节能减排年度目标?
(代表委员观点一)
“建议制定2007年节能减排的具体指标。这几年我参加了水资源、煤炭资源问题的调研,感到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工作,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国政协委员茹克说。
全国政协委员袁振宇也认为,去年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完成,表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相当艰巨,政府要认真研究。节能减排是约束性指标,要千方百计去完成,2007年要提出具体指标。(代表委员观点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没有提指标,我觉得还是非常实事求是的。”全国人大代表李长顺认为,去年报告中提出的4%,其实是“十一五”期间5年完成20%节能任务的一个平均值。而节能投入,技术改造、财税和信贷政策等效应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还应该看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要求3年多连续上升的能耗指标突然降低4%,难度很大。事实上,去年下降的1.23%,已经是来之不易了。
回应
节能减排目标不变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今天强调,虽然年度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列出来,但中国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不会削弱,而且要继续强化。节能减排的决心不变、目标不变、责任不变。
马凯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今年国家没有再提节能减排的年度目标,主要是考虑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到节能减排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有些节能减排的措施当年采取当年可以见效,有些措施,比如说结构调整的措施、一些工程项目措施,当年采取以后,可能在以后几年才逐渐见效。因此,要把五年的节能减排目标比较准确地分解到每一个年度,有一定难度。
议题
节能减排未达标根源
(网友观点)
去年全国主要污染减排目标没有实现,很多网民非常关注,并全面、客观地给予评价。关于未达标的主要原因,近40%的网民认为是“执法力度薄弱,违法排污屡禁不止”,20%认为是“重污染企业产能没能得到有效控制”,17%认为是“环保投入不足,政策措施尚未见效”。(代表委员声音)
“节能降耗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可测的目标,从1997年至现在,每年两会都会提。去年为什么没有达标?”全国政协委员牛文元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扩张尚未完全遏制。
牛文元指出,污染减排的各项措施到位需要一个过程。经过“十一五”头两年的努力,可以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在2005年水平,“十一五”后3年将会逐步下降,而污染物减排的效应也将在2008年开始显现,5年内应该可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黄晓浪提醒说,目前重点用能企业已经成为当前节能工作重点,但对我国量大面广的中小高耗能企业尚缺乏有效的节能管理措施,可能成为节能的真空地带。
“‘十一五’开局之年节能减排目标未能实现,与各级地方政府执行不力有很大关系。”全国人大代表李中指出,去年节能减排指标下达后,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同步出台,许多地方政府抱着一种“边干边看”的心态。
此外,很多代表委员也表示,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结构比重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也成为节能减排预期目标没有完成的主要原因,而节能投入、技术改造、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等的完善和政策效应显现确实也需要一个过程。
议题
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代表委员观点)
“节能减排不仅是微观问题,首先是国民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才是节能减排的首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秦池江说。
全国政协委员牛文元建议大力推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文化创新五个创新,多方面努力,共同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车纯滨认为,各级政府应该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在环保上要“舍得投入”,起码要使环保上的投入跟上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这样才可能完成减排任务。企业也要强化自觉守法意识,转变观念,由过去被动地应对环境执法尽快转变为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评程序,推进循环经济,做好自身的节能降耗工作。
“国家环保政策为什么难以得到切实执行?究其原因,还是一些地方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甚至滥用行政权力保护污染企业。”全国人大代表孙兆学建议实行行政首长环保问责机制,追究污染地区主要负责人责任,特别要严肃查处与污染企业沆瀣一气的地方官员。
“一些企业污染治理进展缓慢,甚至基本停止治污进程,有的城市转嫁污染,对废水不进行处理就排放。这种行为必须得到制约。”全国人大代表童海保建议,加快修改环保法律法规,大幅度提高环保部门对违法企业的罚款额度,以对污染企业起到震慑作用。(本报北京3月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