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再见!”上月3日下午,在英德华侨茶场门口,即将返国的印尼老师迪拉和德茜用生涩的中国话同她们的学生依依惜别,相拥而泣。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一群喜欢印尼舞蹈的粤北茶农和印尼老师一起生活学习,一起巡回演出,如今老师要走了,她们不知道何时还能再见。
茶场归侨热衷歌舞
始建于1957年的英德市东华镇英德华侨茶场是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安置各国的华侨而设立的,先后接待安置了26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一万多人,目前仍居住着印尼、越南、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柬埔寨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侨眷近4500人,其中印尼归难侨居多。
生息在这里的归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们仍保留着东南亚民俗风情生活方式。劳动之余,能歌善舞的归侨经常集合在一起,自编自演一些具有东南亚风格的民歌舞。后来,场里根据归侨的爱好加以引导,组织她们开展演出活动,并不断丰富演出内容。
这些独特的自娱自乐生活方式,丰富了归侨们的文化生活,使茶乡充满生机。
领事派来舞蹈老师
2005年5月1日,印尼驻广州领事韩达礼夫妇到英德华侨茶场探望归侨。韩达礼夫妇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归侨不但会说印尼语言,会做东南亚风味小吃,还会跳印尼舞,对此十分高兴,当场表示要在各方面给予帮助。随后,就给茶场送来了一套印尼的昂格隆乐器,又从印尼聘请了一名音乐老师,每月不定期从广州赴茶场给这里的业余演员传授昂格隆乐器的演奏方法。
2005年7月,印尼驻广州领馆分别派来了德茜和一名叫蒂花的女教师;去年11月再次派德茜和一名叫迪拉的女教师到茶场传授印尼传统舞蹈。
20岁的迪拉和32岁的德茜是印尼茂物市茉莉花歌舞团演员,来到茶场后,她们结合实际利用晚间和节假日辅导茶场的小演员学习印尼舞蹈。迪拉和德茜欣喜地发现,这里的孩子学习印尼歌舞的兴趣十分浓厚,短短的几十天培训,就已学会了近十个印尼传统舞蹈和昂格隆的演奏。英华茶场业余文艺队的表演水平不断提高,并很快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业余文艺队,先后应邀到浙江、云南、澳门等地演出。
身在异国有如在家
上月3日,印尼茂物市茉莉花歌舞团在印尼驻广州领馆领事的率领下,首次作客英华茶场演出。德茜和迪拉来了,德茜的母亲和哥哥也来了。德茜的母亲是印尼茂物市茉莉花歌舞团的总监,英华茶场业余文艺队的演出服装、道具都是她亲自设计的,她看了业余演员的表演后说,表演惟妙惟肖,演出如此成功出乎意料。“您好!”和瑞典大魔术师格林一样,德茜最先学会的第一句中文就是“您好”。德茜说,这些中文是这里的学生演员教她的。德茜和迪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有意无意地用中文回答记者的提问,她们说,虽然在这里任教的时间很短,但这里的归侨实在太好了,他们的深情厚意永远也不会忘记。本报记者彭卫通讯员黄振生摄影报道
图:迪拉和德茜与茶民学生惜别
图:表演中观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