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也要防止疲劳
困难群众患重病怎么办?人大代表呼吁尽快建立大病救助机制
特派记者 王 雷
本报讯 “这些学子真情的来信鞭策着我去履行一个代表的职责,呼吁在全国尽快建立针对弱势群体的大病救助机制。
两会前夕,傅一鸣收到嘉兴秀州中学高一(2)班沈青、邓楚瑶两位同学来信。信中说,嘉兴一位高三女学生得了白血病,虽然同学们组织了捐款,但这只是杯水车薪,“现在这位女同学只能躺在冰冷的病床上……看到她酸楚的眼神,我们更加感到揪心、恐惧与不安。”
来信说,倘若每一个患重病的人都需要靠捐助,那么长此以往,即使是最富有同情心的人也会变得麻木与冷淡,来信最后呼请人大代表带去民意:希望国家能够健全和完善救助机制。
“不是每一个不幸的人都能引起媒体关注,得到社会捐助的。何况正如信中所说,爱心也要防止疲劳症。”傅一鸣说,民间救助本身十分脆弱,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政府主导下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在傅一鸣看来,这一救助制度主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士、孤寡老人、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以免他们看不起大病,或因病致贫。这对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有重要意义。
关于筹资渠道,傅一鸣认为,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财政部门应编制大病救助的经费预算,保证必要的资金。同时,积极发动社会捐助,建立专门机构管理大病救助捐赠活动及其基金,形成统一规范的接受捐赠的服务网络。另外,政府可以从医疗保险基金中适当划入一部分,为弱势群体的大病医疗服务提供支持。
傅一鸣还建议,为扩大大病救助基金的来源,国家可开征特别税,如遗产税、高档宴席税等,调节社会分配出现的鸿沟,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大病医疗救助。
人家论什么
医改谨防“印度病”:印度民众可以在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大体上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可公立医疗机构委实糟糕,要么病人大排长龙,小病急成大病;要么医术不济,很多病根本看不了,卫生保健根本谈不上。更严重的是,印度公立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基本上没有。
——《新京报》
要防止行政审批权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为什么有代表说“郑筱萸的位子很容易腐败”?高度集中的审批权,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必然被扭曲成“权力寻租”的交易场。
——新华社《新华时评》
我也有话说
政府在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是现在很多新建小区却不许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理由是“破坏小区美观”。如果城市里每一户顶层居民都使用太阳能,节约下来的电和燃气也是可观的。
——网友徐白丁的博客留言
我朋友全家在杭州工作生活十几年了,户籍一直未能带来,女儿明年即将初中毕业,想报考普通高中,现在麻烦了,因为杭州新近出台规定,在杭就读的外省户籍初中毕业生“原则上不能报考杭州市区普通高中”,而要回原省籍报考。
这个我觉得欠妥,体现不出教育公平。如果回到原籍,就面临女儿一个人在老家无人照顾的境地,举家回乡又不可能。希望出台一些新政策时,应该多考虑一下在杭工作的外地朋友们。
——读者“小鱼”发来的邮件
我是甘肃天水人,在杭州打工好几年了。我父亲在老家有医保,去年他因阑尾炎住院,十天共花了8000多块,村里的老乡说,一般动个阑尾炎只要三四千块,医院大概看我爸爸有医保,就多开了那么多。我觉得现在医保执行时还是有很大问题。
——读者刘元锋的来电
我1958年响应号召去了福建,一直到现在退休。我的户口早就迁回了杭州,可是医药费还是要回福建去报销。既然户口已经迁过来了,为什么医保不能迁回来?希望能把我的意见转告给人大代表。——读者李松法的来电
我有个建议,就是在小学高年级的课程里加入法律这一课,现在法律在青少年这一块是盲区。 ——读者赵兰兰的来电
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有人把奢华当成一种生活品质。我觉得生活品质是以人为本,生活更安全更实惠,时尚奢华不能等同于生活品质,应该实实在在改善市民生活。
——读者李志成的来电
“我也有话说”,请你来发言,可以发感慨,可以提意见,可以谈观点,可以讲故事。所有采用者,“两会”结束后本报将派送礼品一份(博客留言被采用的,请给邮箱发送姓名与联系电话)。
读者与本报“两会”报道的互动方式:
登录都快网的中国新闻博客(https://kbzgxw.blog.dukuai.com)留言、跟帖。
热线电话:0571-85051603(今日14:00-1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