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第一讨论组。
民盟黑龙江省副主委张连生代表清了清嗓子:“黑龙江土质肥沃,水资源相对丰富,利用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两江一湖”)的水,开发建设三江平原200亩粳稻基地得天独厚、效益明显……”
话音未了,代表们齐声响应:“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应该尽快得到落实……”
到会听取意见的国家发改委副司长方言接过话茬:“这个项目在‘十一五’,乃至后‘十一五’都是一个战略性的项目。
“国家发改委高度关注这个项目,正多方筹集资金,支持三江平原水稻项目开发建设……”
谈到融资问题,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秦池江代表说:“50多年来,黑龙江粮食产销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全国未来到2020年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角度出发,应该加大对黑龙江农业资金的投入比重。”
方言介绍说:“从1995年国家设立专项投入后,我们考虑黑龙江提供的商品粮比较多,给予黑龙江的投入占到了全国粮食建设资金的20%多,比例是非常大的。”
“钱不是没有,但是投入的比较分散,区位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钱投到产粮区和非产粮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比方说,以前搞自给经济,南方土地贫瘠,农业投入回报率很低,可黑龙江情况恰恰相反,国家给黑龙江产粮大县奖励的办法就很好。现在的产业承接、转移,到不了地处偏远、工业成本高的黑龙江,我们更适合干农业,所以粮食生产和储备费用国家一定要承担起来。”省财政厅厅长李继纯代表插话道。
在地方工作的双鸭山市市长滕喜魁代表谈到:“给农民补贴是好事,但一家一户100多块钱,解决不了集约经营问题。一个县两三个亿的补贴资金集中到一起,一年之内,农业基础设施就能干得差不多。”
李继纯笑着说:“三农问题,农民是大事,补贴也要有。三农,最直接的就是农民收入问题。三农事最大,三管要齐下;补贴不能少,设施要增加。”
接此话题,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秘书长刘东辉肯定地说:“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想了很多办法,给予黑龙江粮食生产较多实惠。但有个问题不能忽视。现在农田基本建设欠账太多,历史的欠账,现实的欠账,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板结,这种状况的危害,一时半时看不出来,但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再想治理,就麻烦了。现在农民补贴有了,应该考虑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特别对粮食主产区,是现实问题,还是长治久安问题。”
“黑龙江粮食产量350多亿公斤,水稻是全国人民的口粮。对黑龙江粮食生产的支持不但要考虑基础设施,还要考虑生态保护和四散运输问题。否则交易成本上去了,生产成本的优势就抵消了……”
“只要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和补贴,环境保护没的说,还可以通过江海联运解决运力问题……”
采访手记 为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粮乃民生之本。黑龙江的粮食与国脉相牵。
粮食,给黑龙江带来过太多辉煌。粮食,也使黑龙江面对些许无奈。远的不说,近年黑龙江主产的大豆在国际资本的重重打压下,正经受着龙卷风般的冲击。这,直接殃及的是黑龙江的豆农,长期影响的将是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面对市场那根无形的指挥棒,我们不能束手无策、俯首称臣,而要直面挑战、积极应对。为的是百姓的生计,为的是区域协调发展,为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
几十年的开发耕耘,超负荷垦殖的黑土地已变得伤痕累累,正面临着流失、板结、退化的危机。用新的、科学的理念维护与建设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全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温家宝总理对黑土地和黑龙江人民的殷切嘱托依然铿锵有力。不论怎样,我们都要为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坚实行走。因为,黑龙江的粮仓是天下的粮仓。(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