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CCTV《一丹两会信箱》栏目播出“关注性别比 关爱女孩”,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敬一丹):
打开信箱,我们得先跟观众朋友说声谢。两会以来,我们的一丹两会信箱收到大量观众朋友的来信,来信的观众真是做什么的都有,信里的内容也是涉及到方方面面,从一封一封的来信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大家参与的热情。
这个来信署名叫“莫言”,他说“我是一个乡村医生,最近我妹妹怀孕了,因为她婆家人特别想要个男孩,就托我给妹妹看看是男是女。我不想妹妹受一点伤害,可是又没有什么办法”。
再看一封,这个署名叫“最爱宝宝的幼儿教师”,他说“最近我发现我所在的幼儿园,男孩明显比女孩多,问问其他的幼儿园情况也差不多,请问这真的会导致人们所说的将来男性寻找配偶难的问题吗?”
像这样的来信还有很多,在两会上我们也可以听到委员、代表在这方面的议论,在提案和议案中,也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我们再看看短片,我们看看记者的镜头记录了什么?
解说: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在103至107年之间,即在出生100个女婴的同时,平均出生103至107个男婴。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1982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2,略为偏高。1990年为111.3,2000年为116.9,2005年为118.58,明显偏离正常值。在0到9岁10个年龄组当中,男性比女性多出1277万人,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有11个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20以上,有12个在110至120之间,呈现普遍升高的局面,而且与城镇相比,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尤为严重。
这里是吉林省延边州的农村地区,由于近年来大量女青年外嫁或离乡,22到40岁的男性很难找到配偶,当地形成了许多光棍村。开山屯镇的农民方学洙已经46岁了,目前和75岁的母亲相依为命,生活上仍然靠老母亲照料,老太太为他娶不到媳妇哭坏了眼睛。像方学洙这样的情况,同村的还有很多。这些大龄未婚男性普遍情绪偏低,缺乏生产、生活动力。
主持人:
今天我们为您请来的嘉宾是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看了刚才这个短片,大家可能都觉得这种现象,尤其是城市的观众可能就会觉得,以前没大主意,现在居然到了我们要成为一个话题的程度。现在民间有这种说法,说到了2020年,在中国成年男性中,五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找不着媳妇,这种说法有依据吗?
张维庆:
就是说在20岁到45这个年龄段,到2020年,男性要比女性多出3000多万人。
主持人:
这个数字拿出来以后觉得特别大,但是形成这个现象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了,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我们帮观众朋友捋一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二三四,会有什么样的原因呢?
张维庆:
根本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有很长历史的国家,那么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唯小人和女人难以养也,这样一种传统观念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们国家现在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生育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上我们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健全,那么这些困难和实际问题也导致了一部分农民要多生男孩子的这种愿望。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也是一个长时间的作用,使得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今天的这个人口状况。我们再看看观众朋友对这种现象怎么反映?
这个观众叫“隐形的翅膀”,他说“生女孩有什么不好,大到国家经济建设,小到家里的柴米油盐,哪一样没有女性伟大平凡的身影”。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就好了。
这个叫“本禹第二”,他说“许多农村女孩的命运和生活现状值得我们去关注,作为志愿者,我曾经两次去云贵贫困山区,那里有些女孩的生活现状让人落泪”。正在开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他们有什么说法呢,我们再看一下。
全国人大代表 赵咏秋:
现在我们从资料上看到公布的情况吧,那只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是把城市的小孩子和农村小孩子进行平均以后得出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我们已经感觉到很严重了。但是在农村或者是在流动人口中间,比例失调的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得多。据我的了解,在某些农村里面,整个村可能一连几年都生男孩,不生女孩。
全国政协委员 濮存昕:
人口性别比的一个自然生长,我觉得是它会有变化的,但是人为的就是社会问题了,我们应该呼吁人口性别比偏高这个事情。其实这可能有很深的一些社会的内在的原因,包括对于妇女的歧视问题、就业问题上、受教育的问题上。
全国人大代表 王桂兰:
由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有一些地方B超可以滥用,有一些私人诊所、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在私下做胎儿性别鉴定的现象还存在,这些都严重地危害到女孩的生存权。另外有些地方,由于性别歧视,对女孩的教育、就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女孩的自身发展权利。
解说: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营造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法制环境。从2003年开始,国家人口计生委陆续在全国24个县市区,开展了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综合治理格局,有效遏制了试点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
主持人:
张主任,我们注意到一个说法,在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这个现象的时候,用一个词叫“综合治理法”,这个“综合”怎么解呢?
张维庆:
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光靠我们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是办不到的,那必须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由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机制,才能把这个问题有效地解决好。我们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经达到了低生育水平,那么在低生育水平条件下,人口数量的问题、人口质量的问题、人口结构的问题、人口分布迁移流动的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都日益地显现出来了。那么这么多的人口问题,要把它解决好,怎么办呢?只能是统筹解决。
主持人:
就是我们以后面对“性别比”这几个字的时候,要看到它后面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张维庆:
都需要我们统筹考虑来解决。
主持人:
那我们在谈到性别比的时候,都会谈到女孩,女孩儿,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女孩,她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我们有些人有机会接触他们,有些观众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接触他们,我们看看一组照片。
像这样的女孩,我们去农村经常会见得到。像这样的女孩,我们在贫困地区能够见得到。我就特别想看看,这样一些不是背书包而是背柴禾的女孩,她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张主任,女孩很不容易,残疾的女孩就更难了。你们在调研中也接触过这样的弱势女孩吧。
张维庆:
我下乡我看到,我曾经到一个西部某一个省,碰见几十个20几岁的育龄妇女,我问她们,她们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来,大部分都是文盲。我说你们为什么不念书啊?她说我们家里穷。我说你们有弟弟没有?有的有弟弟,为了给弟弟上学,牺牲了女孩子学习的权利,这种事情是很多的。
主持人:
是。我在广播电台曾经听到一个节目,是一个公益节目。在收音机里传来一个流水声,表现的是一个女孩站在河边。有一个成年人问她,小姑娘你在河边干什么呢?她说我等着河流倒流。你怎么会等待喝水倒流呢?女孩说,因为我爸爸说了,河流倒流的时候,我就可以去上学了。
张维庆:
家里的贫穷不是真正的贫穷,没有知识的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
主持人:
说到这儿,我想有更多的观众朋友都关注山里一些女孩的命运,我们通过镜头走进那里。
解说:
郭喜彩和郭晶晶这对农家姐妹,生活在河南省西峡的一个小山村里,父亲在她们一岁半时就永远地离开了她们。而五岁那年,继父在做工时,被锯断了左手,则使这个刚刚有了希望的家庭又陷入了困境,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全都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自打姐妹俩上学以后,每到新学期开学的时候,都是母亲最难熬的日子,为了给两个孩子攒出学费,一家人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新学期已经开学很久了,姐妹俩的学费还是没有着落,尽管母亲每天都四处奔波,东家凑西家借,可筹来的钱却只够一个孩子的学费。就在这个时候,姐姐郭喜彩做出了一个让母亲和妹妹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姐姐 郭喜彩:
本来是回来问妈妈要书钱和学费,然后看到妹妹也在家里要学费,她的也没有交,她就在家里哭,然后我就没有问妈妈要,我就决定我不上学了。
解说:
为了让妹妹安心读书,也为了让妈妈不再为学费的事情伤心,成绩同样优异的姐姐,忍痛放弃了自己的读书梦,开始用瘦小的肩膀承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并且暗暗下定决定要外出打工为妹妹攒够学费,妹妹也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给姐姐一个最好的回报。而不久后,母亲在一次意外中摔断了腿,母亲的摔伤使本来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看着痛苦的母亲,学习成绩优异的郭晶晶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定辍学,就在这个时候,当地计生委组织关爱女孩活动走进了这个家庭,从生活和经济上资助了郭晶晶,让她能够安心学习。现在郭晶晶已经顺利完成了学业,考上的北京大学,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大学梦。
郭晶晶:
这么多年来我姐都在为我们这个家庭付出,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自己。现在我考上大学了,经济上的问题慢慢都可以解决的,我希望她也可以松口气,然后多为自己考虑一下。
解说:
写姐姐也对妹妹提出了自己唯一的愿望。
郭喜彩:
我唯一想让她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她以后能够尽自己的能力更多地去帮助那些贫困的学生,因为我是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她自己同样也是受到别人的帮助才上了大学。
解说:
姐妹俩同样有着大学梦,而姐姐却把这个实现梦想的机会让给了妹妹。今天妹妹如愿地考上了她理想的北大,而姐姐却要留在大山里。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她一直在努力学习,希望用知识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主持人:
你看这姐俩的命运就和“关爱女孩儿”这个行动联系在一起了。“关爱女孩儿”这个行动开始以来,都在哪些地方影响了多少这样的女孩儿呢?
张维庆:
我们“关爱女孩儿”行动已经连续搞了大概四年多的时间了。帮助这些女孩子的家庭,生了女孩子的家庭,让她们脱贫致富,让这些女孩子的家庭的住宿条件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让她们能够尽快地成长起来,成长为祖国的建设者,各种各样的人才。通过这些活动使女孩子能够感觉到同一片蓝天、同一个阳光。她们都能够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得到普惠政策的阳光,也能得到社会各界资助的阳光。
主持人:
我作为记者也有机会参与了在江西的一个活动。我去的当时是在一个大型的体育场馆里面,我们眼前见到的这些女孩儿,我就觉得,假如说我们对一个女孩儿的期待是什么样子的话?我就特别期待女孩儿的眼神是特别阳光的,是美丽的眼睛。但是在现场我看到很多的女孩儿眼睛是挺忧虑的。这是让我们看到以后觉得挺心酸、挺动心的一个情景。但是也有让我们特别欣慰的,就是在现场我们看到有很多部门承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帮助女孩儿,帮助女孩儿的家庭。其中就有刚才您说的,比如说安居乐业,还有承诺给她们经商的方便、运输的方便、盖房子的方便,更有资助她们上学、帮助她们成才,有这种的许诺。当时挺让人感动的。
张维庆:
我想对照一下我们的政府,我特别欣喜地看到,我们温家宝总理这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讲了,从今年开始对农村所有的孩子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为我们温家宝总理这种代表中国政府这种惠民的政策所感动。
主持人:
我们一方面感动,一方面也特别期望女孩子也能受惠于这项政策,有更多的女孩子能够走进教室。
现在正在开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在谈到人口话题的时候也都是议论纷纷,我们来来看看他们的说法。
濮存昕(全国政协委员):
这几年来我们的妇联的工作,包括我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我所参加的一些社会救助工作里头,很大一部分是关注女孩儿的。特别是人口委员会,推出了关爱女孩儿的行动,我觉得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去保护中国的妇女在生活中的地位,保护女孩儿在她的生长的过程中她合法的权益。
赵咏秋(全国人大代表):
我觉得首先就是要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因为农民有一个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这也是农民的一个实际问题。他们的养老是没有保障的,他必须要靠养儿子来赡养他的晚年。我们现在就要大力地提倡在农民中推行养老保险盒医疗保险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外我们还应该为纯女户,就是只有一个女孩儿,只生养了一个女儿的家庭,给予他们特殊的补贴。
王桂兰(全国人大代表):
一方面我们要彻底转变男尊女卑这种观念,采取措施提高对女童、女孩儿、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要对非法的性别鉴定进行严厉地打击,而且这种打击要有可操作性,要一抓到底。
主持人:
我觉得现在的代表委员也都在拿自出自己的智慧想点子,这毕竟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事情,在下一步我们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思路是什么样子的?
张维庆:
我看代表们提的意见都很对,可能还有更多的代表的意见这里都很难得到反映。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是和性别歧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性别歧视的问题绝不是表现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一个方面的。我认为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深入开展“(关爱)女孩儿行动”,我们要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就是我们要在全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来营造一种男女平等、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这一种新型的婚育观念。让这种观念能够深入家庭、深入每一个社会的角落,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主持人:
我觉得这方面我们媒体是有责任的,媒体应该有作为的。
张维庆:
对。特别是大众媒体更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和义务。
主持人:
现在如何让我们家家户户,包括农村的男女老少都特别近地走进我们“关爱女孩儿的行动”,用一种非常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办法让他们了解“关爱女孩儿”这个行动的意义,您会对他们做怎么样的表达呢?
张维庆:
这里有一个我们的一个宣传画,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女才有娘,有女才有妻,有女还有好。就是说我们关爱女孩儿就是关爱母亲,关爱女孩儿就参加营造和谐、幸福、美好的家庭,关爱女儿才能够夫妻恩爱、和睦、幸福,对未来、对国家、对民族充满着希望的阳光。
主持人:
我觉得今天我们这个节目的结尾特别地好,我们看到了刚才的这样的一种生动地这样一种形象地表达以后,大家都会记得,大家都来为“关爱女孩儿行动”尽一份力,哪怕是多一份关注也好。
谢谢张主任。
我想就在我们和张主任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的信箱里头恐怕又接到了很多观众朋友的来信,就让我们在观众来信的声音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节目。
有一位母亲来信说,我觉得女孩子要想拥有美好的生活,先天的成长固然重要,但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应该始终是女性不变的座右铭。
观众“黑夜流泪”来信说,对一些摧残女性身体、蹂躏女性精神世界的恶徒、尤其是一些对未成年少女下毒手的犯罪分子,应加大惩治力度,否则不足以平民愤!
在开两会的过程中,有一些政协委员也直接收到大家的一些反映,比如说我们就收到一位山东盲人,他叫刘志伟的来信,他说网络为我们盲人打开了通往大千世界的大门,可是现在很多网站需要验证码,而我们看不见,根本没法使用。我开了一个博客,就因为这个问题,现在还连一篇文章也没有写。我们希望能有一种可以语音识别的验证码,谢谢委员们!(来源:CCTV《一丹两会信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