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3月8日电(记者叶锋)上海杨浦区平凉街道59岁的张承芳“管”着6位比她岁数更大的独居老人。作为社区志愿者,她每周都要去这几位老人家中陪他们聊天、看电视等。这种由低龄老人充当志愿者对高龄独居老人免费进行精神慰藉的做法,是目前上海基层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一种尝试。
“退休以后,在家闲着反而不习惯。如果能为社区老人做点事,我是非常乐意的。”张承芳说。她所服务的6位独居老人年龄都在70岁以上。每周,她都去每位老人家中2至3次,问问他们的生活,陪着聊聊家常,讲点社区里的新鲜事。有位71岁的老人因患尿毒症住院,忙于工作的女儿又无法长期陪护。张承芳每周去他床边坐坐、聊聊,或给他读书、读报,“有助于他病情的稳定”。
许多高龄独居老人物质需求无忧,但却十分需要精神慰藉。平凉街道平三居委会86岁高龄的老人张福英,常嫌女儿探望得不够多而生些闷气。志愿者就开导她:“福气福气,享‘福’了,难免生点儿‘气’。女儿上班忙,也怪不得她。”张老太慢慢也就消了气。她常拉着志愿者的手说:“谢谢,谢谢!有人这样来陪陪我,生活真是好多了。”
逢年过节,志愿者们在登门时,还不忘给老人带些小礼品。每位志愿者每月可获得100元补贴,但许多人都表示“自己喜欢干,钱无所谓”。为“高龄老人”服务使这些“低龄老人”感觉“更忙碌、更充实、更有成就感”。
街道干部介绍,目前专门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的志愿者共有34位,他们自己是五六十岁的“低龄老人”,退休以后不甘赋闲,为人热心,很想为社区做点事。在“上岗”前,他们还经过了一家社团——“常青心理工作坊”的培训。目前,他们提供的精神慰藉服务,已经覆盖了社区内340多位高龄独居老人。
据介绍,街道拨出的专款,摊在每位老人身上的费用还不到70元。但这小小的支出,取得了显著实效。
同济大学“政府管理与公共事务研究”课题组在2006年对上海老人及子女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43.8%的子女认为目前老人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是精神孤独,44.6%的老人目前最需要的服务是精神慰藉。
同济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孙荣指出,针对独居老人的关爱工作已成为当前社区工作的一个重点,上海基层正在探索的“政府掌舵、社团操作、居民参与”的运作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