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从今天起,《人文威海》开始推出“探寻昆嵛历史,传承胶东文化”专栏,集中挖掘、整理、宣传关于昆嵛山的人物、景观、遗迹、宗教、地名等的昆嵛文化。
历经六亿余年沧桑风雨的昆嵛山堪称胶东半岛的“母亲山”。
威海569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山川河流、村落屋舍、百姓生活,甚至乡言俚语的形成,都与这座大山的滋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昆嵛山青峰相望,万木丛生,清溪潺潺,900米绝顶之处犹闻泉响,有天地造化之秀;汉司马长元石门刻石、圣经山《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昆阳书院、道教全真派发祥地遗迹以及富有神话色彩的龙石晒字、辇子道等诸多古迹掩映苍松翠柏之间,五百里昆嵛更具人文之美。邱处机等“全真七子”从这座大山走出,把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全真派推向全国;明南京工部尚书丛兰、清大学士徐士林等昆嵛儿女也自这座大山走向庙堂,或文章,或经世,高标传世;在日寇把中华民族陷入血海灾难的亡国灭种关头,昆嵛山上响起了胶东军民抗击日寇侵略的第一枪。
为了进一步挖掘昆嵛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以昆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胶东文化,本报与文登市界石镇政府、山东昆嵛啤酒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了“探寻昆嵛历史,传承胶东文化”专栏。本报记者将走进昆嵛山触摸一段段历史,聚焦昆嵛山的人文景观、历史古迹、传说故事,陆续推出来自昆嵛山的报道以飱读者。
在此期间,我们还将举办各种读者互动活动。在2007年5月樱桃节前,举办有奖读报活动。凡集齐此前刊发“探寻昆嵛历史,传承胶东文化”专栏6期报花的读者,通过抽奖抽出20名幸运读者参加“喝昆嵛啤酒,尝昆嵛樱桃,品昆嵛文化”活动,免费游览昆嵛山,参观山东昆嵛啤酒有限公司,品尝大樱桃。本报记者将全程跟踪采访,报道活动盛况。在2007年底,将举办有奖竞答活动,题目全部出自“探寻昆嵛历史,传承胶东文化”专栏刊发的稿件当中,我们将对获奖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让我们一起走进昆嵛山深处,领略浩渺博大的昆嵛文化吧。
昆嵛山横跨烟威两地,纵贯半岛南北,逶迤绵亘,莽莽苍苍五百里,与西北部的牙山山脉一起拱起“胶东屋脊”,古有“海上仙山”、“人间仙境”美誉,今天则以山水风光的自然之秀,历史古迹尤其是全真道教发祥地的人文之美卓然立世。
五百里昆嵛莽莽苍苍。(丛树国 摄)
钟灵毓秀 胜境天成
昆嵛山大约形成于六亿年前,历史比黄山还悠久,屡见史册。南北朝北魏史学家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称昆嵛山为“海上诸山之祖”。元版山东地方志书《齐乘》称:“南岱东沂之外,沂(沂水)之蒙山,即墨之大小劳(崂),宁海之姑余(即昆嵛山),皆三齐之高大名山也。”
古诗说“昆嵛百里峰相连,七十二崮手摩天”。昆嵛最高峰泰礴顶海拔922.8米,四围流水顶、屋脊崮、菠萝崮、旸谷山、无染山、麻姑山、圣经山、紫金山、三瓣莲花山、老蜂窝、锝子尖等大小上百座山峰绵延分布,峰峰成景,三步异景。比较出名的景观有“虎目”闪光、飞来石、莲蓬石、肚脐石、天成字、五牙山、卧仙山、笔架山、大小帽顶、雕背老君山、紫金独秀等。
“虎目”闪光在泰礴顶南,硕大山石酷似虎头,虎石眼窝处岩石长年风化,形成南北长3米的石洞,当光线穿过洞孔时,便形成“虎目”闪光奇观;飞来石位于著名的晒字“龙石”之巅,几点着地,摇摇欲坠。在昆嵛山东麓界石镇有著名的老子顶,因形似道家创始人老子而得名。在该镇吕家上口村东的五牙山上,有一块能指示时辰的神奇巨石———“老石钟”,面南而立,整体灰色,上有三条宽1米、长4米的红色石线。日上之时,南方一山峰的影子会准时投射在“石钟”上,当山影逐日而动,由北向南依次投到第一、二、三道红石线上时,所指时辰分别是8点、10点和12点。在缺乏计时器的年代,下地干活的山民只要手搭凉棚瞧一眼“石钟”,就可以知时辰。
昆嵛山上还有一绝,那就是天成文。在30多座山峰前,山坡上,山石、树木错落分布,浑然天成,形成了“参、兵、为、宋、俞”等27个汉字和阿拉伯数字“8”,它们高在60-200米之间,宽约30-60米,有楷、草、隶等体,天地大文,造化之力,在古拙而有力的一撇一捺一横间尽显神奇。
五百里昆嵛自然生态保护完好,四季清溪潺潺,是母猪河、黄垒河、汉河、沁水河等威海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母猪河为文登第一大河。昆嵛山间谷地多塘坝、水库,有米山、昆嵛山等大中型水库,汪汪清水给昆嵛山增添了诸多灵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古谚如今已在很多地方失灵,但在昆嵛山依然有效。海拔922.8米的泰礴顶上有水井;海拔500米的三瓣石峰巅处泉水汩汩,其水成为许多威海市民的饮用矿泉水;海拔355米的圣经山附近有一泓山泉,元朝时就成为山上道人和山民们心中的“圣泉”,至今清澈甘洌,终年不涸,这些都是整个昆嵛山自然生态保护完好的体现。
水清山秀,万木丰茂,昆嵛山盛产黄芩等300多种中药材,所产黄芩被中医界誉为“文芩”;山上树木种类繁多,有楸、松、柞、银杏、白蜡等几百种,其中不乏古树名木,以昆嵛山区的界石镇、葛家镇一带最多。其中,葛家镇池水头村的朴树树龄达600余年,旺格庄村黄连木树龄达550余年,刘家上口村有120余年树龄的冬青树;界石镇有树龄500多年的无染寺银杏雌雄树,树龄360多年的黄龙岘楸树王,树龄200余年的英山蟠龙松。
濒临黄海,再加上山势抬高作用,昆嵛山上空海陆对流强烈,一年四季都有云海奇观,尤以冬、夏为佳。云海蔚起之时,千沟万壑,远山近岭,草树烟村,若隐若现,五百里昆嵛宛若一幅大写意水墨画。冬季,云气会化作雾凇,千山披玉,万树飞琼,五百里昆嵛银妆素裹,宛若仙境。
人文景观 积淀深厚
作为古胶莱地区的地理标志,昆嵛山是先民社会活动的重要舞台,这里留下了诸多历史痕迹。
昆嵛山最早入籍史册的名字是“根余”。《十六国春秋》载:西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曹嶷占青州,后赵石勒派侄儿石虎攻之,曹嶷不敌,“欲徙海中保根余”,此“根余”即根余山,即今之昆嵛山。“昆嵛山”之名则最早见诸唐昭宗光化四年(公元901年)所立《无染禅院碑》:“大唐登州牟平县昆嵛山无染院……其山乃号昆嵛”,现残碑犹存,碑文依稀;《元史·邱处机传》也记载:“邱处机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嵛山。”
昆嵛山老君石。(丛树国 摄)
凡大事,古人好刻石志之。今天的昆嵛山上有上百块石刻碑记,主要集中在海拔358米的圣经山,其中,年代最久远的石刻是公元82年刻立的汉司马长元石门刻石。这些碑刻记录了昆嵛山的地貌和自然风光,更详细记录了昆嵛山上的重大社会活动尤其是全真教的发展情况,是宝贵的历史史料,也是今天昆嵛山最厚重、最耐读的人文景观。
此外,还有《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唐无染院碑记》、《麻姑梳妆阁碑铭》、《宋姑余大仙并翻修殿碑记》、《宋玉林院塔幢记》、《宋重修黄垒院殿碑记》、《宋寿圣院碑记》、《金玉虚观碑记》、《金梵云院碑记》、《金马丹阳归山操碑记》、《元玄都观碑记》、《元五华碑记》、《元东华宫玉皇阁记》、《明大圣寺重修碑记》、《清贫李真人道行碑记》、《重修无染禅院碑记》、《清重修甘泉寺碑记》等,这些碑记文循古法,辞约意深,是昆嵛山文化的精髓。
地灵人杰,不是风水戏言。自古以来,昆嵛山人才辈出,涌现出明代南京工部尚书丛兰,清乾隆朝大学士徐士林等杰出人物,他们或以节义励俗,或以政事利民,风岸高标,昭启百代。第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