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家“收支大账”走近百姓——人大代表评说预算报告启用新编制办法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张旭东、季明、任会斌)财政预算报告,是国家财政的一本“收支大账”。在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财政预算报告都是人大代表们审查的重点。
在今年的两会上,财政部首次运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办法编制了财政预算报告,以使政府预算真正做到反映全面、公开透明、便于监督。目前仍在接受人大代表审查的财政预算报告,对新年度预算编制方法作出了这样的说明:2007年预算草案及指标是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的。
“这是我国第一次使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办法来编制预算报告,预算报告相比过去已越来越让人们看得懂了。”吉林省财政厅厅长、全国人大代表王化文说,“新编制办法能进一步提高预算透明度和财政管理水平,以便让公众清晰了解政府财政支出。”
政府收支分类,就是为反映政府收支活动,依据一定的办法对政府收入和支出划分类别和层次。我国原来的政府收支分类,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推进,运用原有方法编制预算报告,逐渐出现了“体系不合理、内容不完整、分类不科学、反映不明细”等弊端。
由于原有编制办法存在的不足,导致了政府预算“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一些人大代表近年来在两会上经常提出“看不懂预算报告”“预算不透明”等意见,呼吁要进一步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
多年来一直从事政府部门预决算编制和审议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程静萍说,过去政府预算草案相对比较简单,许多科目下的数字一般人都“看不太懂”,即使是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大代表也很难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2006年,财政部稳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决定从2007年起中央预算的编制、执行和会计核算将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来进行。财政部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分类统计体系最为重大的一次调整,也是政府预算管理的又一次深刻创新。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以功能分类为主,经济分类为辅,改变了过去以经费性质分类为主的情况。按照新体系,财政收入分设类、款、项、目四级科目,如同树型分枝,将财政收入逐级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根据政府职能,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也分层次设置了类、款、项三级科目。
“类”级科目反映政府主要职能,“款”级科目反映政府履行某项职能所要从事的主要活动,“项”级科目又反映某活动下的具体事项。以教育为例:在教育“类”下,分设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9“款”,而普通教育一“款”下又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项”。
程静萍代表说,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可使得列入预算的政府收支科目更加详尽,便于代表审查每项支出的内容,有效促进预算透明化,完善了人大监督机制。
政府支出统一按照功能分类,确保了集中、直观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比如说,过去政府用于教育等方面的重点支出,分散在多个科目中,行不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无法反映政府究竟办了什么事。而新分类体系对教育单独设类,直观反映了各项教育支出。”王化文代表说:“这能清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谁用的、用到了什么地方、怎么用的。”
为了让人大代表看得懂财政预算报告,更好地审查预算执行情况,财政预算部门近年来还同时加大了对财政预算报告的解释。在今年两会上,伴随着财政预算报告的下发,几本合计达数百页的财政审查参阅材料也同时交到人大代表的手中。这些背景材料中包括预算执行和预算安排中涉及的部分重点财政政策及财政工作;一些重点支出的总体情况;多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清晰地显示了去年和今年财政资金的投向。
鉴于2007年预算草案已启用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方法编制,为便于代表审议,财政预算报告中称,财政部已另行在2007年预算草案表中对2006年预算执行数按新科目作了相应调整。
“钱是人民的钱,是国家的钱,新的编制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财政预算情况的透明度,有利于代表们看紧国家的‘钱袋子’。”全国人大代表秦池江说,“当然,账本越清晰越好,要让更多的百姓能看得懂。”
|